活动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活动学习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从事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实践过程与结果。人的意识与活动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活动是辩证统一的。
图2-41 关系图
活动学习理论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含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和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次要成分又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41所示。
(1)主体(Subject),指活动的个人或小组。在教学中主体即为学生。活动理论对主体的分析在教学中也就是学习者分析。只有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情感、技能水平等特征,才能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等。
(2)客体(Object),指系统生产出来的制品(物质上的、精神上的、符号上的),这也是所有活动的导向,即目标。在教学中客体即教学目标或学习目的,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受到影响改变的东西。客体的分析与设计方向根据主体的情况而异,但同时又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客体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分析与准确定位,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3)共同体(Community),指共同活动的人群,在教学中指学生和教师一起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也包括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共同体在整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时为引导,有时为参与。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共同体不断影响主体,为主体提供所需的资源或帮助。
(4)工具(Tools),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活动者(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活动学习理论中的工具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学环境,包含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硬件与软件。活动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离不开工具的,学习也一样。笔墨纸砚是古代学习的必备工具,教材、计算机等是现代学习需要的硬件。而和谐的同学关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网络学习工具等都是软环境,也指向学习的主客体。
(5)规则(Rules),规则是用来协调主体与客体的,包括社会的和活动本身的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制约、约定。比如,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教师与学生互动时双方必须有礼貌,参加角色扮演时参与者必须遵守对角色的安排等。
(6)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指活动过程中共同体内合作成员横向的任务分配。在活动学习理论中,完成活动过程需要不同成员完成不同任务,以使活动可以正常进行下去。在教学中也一样,虽然根据教学需要,角色某些时候会发生变化,但每个人都要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否则教学将不能良性地进行下去。
图2-42 子系统
活动学习理论认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完全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因此活动各要素之间的交互联系又产生了四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交流子系统、消耗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如图2-42所示。四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最终支持活动结果,即学习成果的产生。
基于活动学习理论,向着客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主体)利用工具(学习工具)和符号(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基于教学计划和安排(规则),经过自主和协作的学习活动,形成学习的结果。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将形成的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对应进行评价和反馈来了解学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