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可分以下五个阶段来开展,如图2-44所示。前三个阶段是自主学习的核心部分,用于完成学习的意义建构,基本概括了自主学习的前期过程。后两个阶段是自主学习效果的体现和评价。以下对每个部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策略做详细的阐述。
图2-44 自主学习的五个阶段
(一)制订学习计划阶段
作为自主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调整传统的学习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自我激励、自我引导、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的学习习惯。学生要弄清楚课程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使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起点和方向。学生通过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制订、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在线讨论,与其他学习者就某一话题做深入的探讨,互相交流自己对学习计划的认识,确定大致的学习步骤,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制订学习计划时,学生获取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充分听取教师和辅导人员的建议,在相应的自主学习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下,获得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持,使自己的学习得到必要的保障。
(二)获取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习者应该熟悉并能使用网络、学习终端、学习平台和学习工具,才能在网上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时,要学会选择媒体资源;要注意网上学习资料的筛选。在网络上漫无目的地搜寻学习材料,不仅不能达到学习效果,还容易因为过于繁杂的信息而迷失学习方向。
(三)利用资源进行学习阶段
学习者利用教师提供和自己收集的资源,按自订计划进行学习。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学习资料、完成练习、撰写报告、提出疑问、记录笔记来开展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从教师和同伴等处获取帮助,是自主学习具体实施的核心阶段。
(四)提交学习成果阶段
学习成果可以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完成的作业,也可以是一门课程结束之后书面考试的成绩,还可以是就某个主题写作的论文和项目汇报,一切由课程和教学安排的具体情况而定。提交的方式可以是传统的提交纸质材料,也可以是统一的书面考试,还可以在网络上提交作业。
(五)学习效果评价阶段
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起到对已有学习成果的评判作用,还作用于对下一轮自主学习的指导。评价方式应该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标准和评价角度通常较多元化。
案例:利用微课平台开展自主学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理念的更新,当下“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为众多英语学习者所热衷:利用网络平台优势,运用和开发微课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机械性学习为灵活运用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目前,制作微课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便捷的方式是使用当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微课笔”来制作微课,如图2-45所示。
图2-45 微课星录制微课场景
利用微课笔、借助微课星可以方便快捷地录制微课。微课星是集硬件(微课笔)与软件(APP、云平台)为一体的针对学校微课录制、教学、管理的微课工具。教师采用普通纸笔书写,可用微课笔同步记录书写轨迹和语音,录制出微课。所录制的微课文件小,软件交互性强,易管理。还可简捷地制作个性化封面、切换笔头颜色、增加页数、插入图片、插入PPT、插入文字,如图2-46所示。
图2-46 微课星选择背景图
录制完成保存后可一键上传到云平台管理微课资源,如图2-47所示。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将微课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圈,如QQ、微信、微博等,如图2-48所示。
图2-47 上传微课
图2-48 分享微课
图2-49 作业资源
利用录制好的微课,教师们还可以讨论设计课前导学案,并在教育云平台上发布作业,如图2-49所示,以引导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一步一步完成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放在云社区中,和小伙伴进行探讨,或与教师交流,如图2-50所示。
图2-50 云社区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孤立的,教师可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如图2-51所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如图2-52所示。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学习,而是有反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2-51 查看学生学习情况
图2-52 写评语
图2-53 布置微课
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和微课观看情况,教师再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在微课平台上可布置课后微课,如图2-53所示,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以进一步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
微课及应用平台的运用延伸了学习的时空,把教室内的学习延伸到家庭里,让学生可运用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反复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章伟民. 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教育技术实践与研究的主要对象[J]. 中国电化教育,1997(7):12-13.
[2]张瑶. 学习风格研究综述[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1-33.
[3]安会云,吕琳,尚晓静. 学习风格研究综述[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4):4-7.
[4]郁晓华. 个人学习环境设计视角下自主学习的建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齐华,张豪锋. 网络环境下多向互动学习的行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6(8):45-48.
[6]张义兵,陈伯栋,Marlene Scardamalia,Carl Bereier. 从浅层建构走向深层建构——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2(9):5-12.
[7]赵建华. 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2007(5):9-15,29.
[8]穆肃,陈思,布莱恩·贝迪. 创新、相互依存与公平参与——在线学习知识建构过程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5(1):17-33.
[9]卢强,郑立坤.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82-86.
[10]潘洪建. 关于活动学习几个问题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09(4):10-15.
[11]陈思宇,黄甫全,曾文婕. 新兴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三大类型及其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13(7):51-56.
[12]黄甫全,曾文婕,陈冬梅,孙福海. 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的行动研究——以“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07(8):58-61.
[13]马华. 活动学习初探[D].扬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