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基于校园的信息网络及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教育教学管理及应用系统、教学资源和学科教学工具整合形成的,支持现代化学校管理和教学的信息系统。校园信息化环境具有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等特征,其宗旨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学习效果、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我国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已有十多年的经验,早期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基本是定位在基础设施的构建,如建网络、联通互联网和置备计算机房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深入,当前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成数字校园,未来在技术的支持下,将向着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
当前,教育界对中小学数字校园的认识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的,通常认为数字校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信息和知识资源获取、处理、分析、共享和应用,以配合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数字校园强调合作、分享、传承,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学习和研究环境。这种新型的信息化环境提供了适应学生及教师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和教师自主选择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的创新运用和资源的创造。
数字校园的建设因不同学校的需求而各有特色,但从技术上和应用上可基于一定的规范来定制,以确保所建成的数字校园能切实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制定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提出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提到,信息化校园建设要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建设目标如下。
(1)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基础设施(网络、终端、教室等)、资源(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学习、教学、研究、管理、生活等)的数字化。
(2)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网络应用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促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每个班级都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打造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网络连通。
(3)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融合;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改变师生交流方式,培养师生信息化生存能力,实现师生全面和谐发展。
(4)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发展目标,建设独具特色的数字校园,形成某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应用。
其中提出以下十项建设示范,供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的学校参考:
①面向学生发展的信息化学习设施和体验设施的建设;
②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与互联互通;
③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应用;
④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⑤数字校园环境下的优质数字资源设计、建设与共享;
⑥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⑦数字校园环境下的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
⑧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家校协同教育;
⑨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设计与应用;
⑩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设计与应用。
案例:A 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及目标
背景:A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从1998年年底开始筹备,1999年开始实施,并在1999学年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至今为止十多年的时间里,学校构建了规模较大的校园网络,计算机数量达到近1000台,信息点数量超过2000个,并通过光缆将四个校区连成一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涵盖了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每位师生已经习惯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同时,学校也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办公资源,构建了功能强大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
建设目标:建立基于微软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涵盖学校的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和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微软的“云+端”连通校内各应用平台和教学系统,让师生可便利地利用各种终端接入数字校园系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同时,也便于学校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并及时进行分析,以整体构建功能强大、细致,使用便利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