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和变化会反映在学校、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中,但根本变化最终会在课程中表现出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中阶段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这些要求都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提高全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向课程提出的要求,也是课程发展方向的指引。其中在高中阶段提出创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开设规定课程,这些都指向课程的多样化。
教育存在的多样化必然引起教育形态的多样化, 而多样化的教育又必然导致课程的多样化。根据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目标模式提出的设想, 课程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包括课程目标的多样化、内容的多样化、实施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的多样化
(1)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业基础、学习需求和愿望以及个性、特长、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活动中,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提出有区别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2)我国地域广大, 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各种教育资源拥有程度, 特别是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经普及高中教育, 而在有些地方只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因此, 应该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
(3)随着私立学校的兴起、外国教育机构的参与、企业与行业培训活动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壮大等,教育方式和学校形态及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课程及课程目标也更多样。
(二)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1)课程内容既要反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 也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课程内容要关注科技发展动态, 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 并把这些新知识及时吸收进课程;课程应反映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如信息、人口、环境保护、身体保健、预防犯罪、艾滋病等也应该纳入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要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地方性知识、隐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建构性知识等均应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学校课程体系, 不同社区、不同文化的知识都应该受到尊重。课程要注意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内容, 要关注学生实际的、现实的知识需要, 建构新型的、民主的知识体系。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得到重视。
(4)教材应该体现多样性。课程知识供应的渠道和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呈现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也应该是多样的。只有教材多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操作层面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多样性, 使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落到实处。
(三)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化
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就必须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活动课程要实现的目标和所具有的功能是分科课程所不具备的,同时,分科课程所具有的作用是综合课程所不具备的。每一种课程所具有的长处正好是其他类型课程的短处。因此,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就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
我国在课程实施方面正从微观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由教学设计的理念转向学习设计,由注重将知识分学科教授、分解为小单元变为整体性、综合性,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由个体学习转向小组学习,由不顾个体差异转向关注个别差异,由注重记忆转向注重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种转变的发生并不是完全抛弃优良的课程传统,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变革,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 灵活地进行实施方式的选择。
(四)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评价主体的多样化。由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转变为教师与学生、校长、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评价。
(2)由终结性的结果评价, 转变为形成性的、诊断性的与终结性的评价共同发挥作用, 特别重视过程评价,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由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变为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由侧重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
(4)由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形成的评价转变为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 又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评价具有导向作用, 只有在评价环节体现出对创造性的关注, 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如果创造性不能进入评价体系, 那么, 创造性的培养就必然是可有可无的,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难以落到实处。只有将这些方面都纳入评价体系,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各项要求。要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全程评价, 多样化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课程的多样性在传统教室开展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传统课程及教学受教学材料、教学设备、教学时空等的限制,很难关注到学生个体的特点而为他们相应地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动态调整学习目标、推送课程资料等,但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后,利用技术平台和各种学习终端实施的教学,让课程目标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案例:开设多样化的课程
创显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线开课选课、排课管理、学生分班、教材管理等多样化课程的管理功能。
在开课选课管理模块(如图4-1所示)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开始课程的日期、选课人数上限等来创建兴趣班等多样化的课程。而学生或家长则可以在选课管理模块中进行选课,如图4-2所示。
图4-1 开设课程
图4-2 在线选课
除此之外,教师利用平台可以手动排课,按照教学计划及课表计划精细地为各个班级排课,如图4-3、图4-4所示。因此,利用技术平台使得建设多样化的课程成为可能。
图4-3 排课管理1
图4-4 排课管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