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多学科背景,能够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人才,因此课程和教学也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课程综合化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遵循课程综合化思想或原则设计的课程,又称为综合课程。当前基础教育中的STEAM课程就是综合课程的典型案例。综合课程“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判断一门课程是否是综合课程,关键是看课程是否强调了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各个学科领域之间是否彼此孤立。
(一)综合课程的特点
1.整合性
整合有两个特点:一是系统或核心统整部分、要素;二是整合在形成之前就已有了某种统摄、凝聚的力量。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它虽然有“联合”意义上的综合,但追求的是内容和结构上的最完美结合,使之一体化。综合课程的实质是课程结构几个要素的整合,因此综合课程总是以追求这几个要素的完美整合为最终目标。综合课程的整合体现为相关学科或知识的整合,课程理论的整合,学生、教师及教材的整合。
2.整体性
综合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统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识和理解力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在事物的彼此联系中发展的。因此,从整体出发,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更有益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这种整体性既体现在融合的课程中,也体现在结构化的课程中。
3.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综合课程本身的信息与外界的以及课程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信息能通畅地交流。开放性是综合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改变了学科课程封闭性的缺陷,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学科与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开放性使得综合课程能及时吸收成熟的科技知识、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儿童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使综合课程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活力,贴近生活和社会。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地开发课程,给课程赋予新的含义。
4.灵活性
灵活性是开放性派生出来的,是指综合课程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以及时对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灵活性首先体现在课程的联系上。由于构成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联系,尽管各种独立的知识要素或课程是相对静止的,但联系却是活的,是随着不同方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次体现在课程的结构上,其结构上的某一维度或几个维度发生了变化,无论这维度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联系就跟着变化,知识系统中的各要素也就会重新组合排列,形成一种新的结构。灵活性使得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黏合力,使得教者和学者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开放性更强。
5.适应性
综合课程的适应性是指结构化了的课程体系依据主体的人和社会的要求,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综合课程适应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和初中生倾向于使用直接的形象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认识。综合课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二)综合课程的设计模式
从微观上讲,综合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或跨学科学习)有以下几种设计模式。
(1)以科学概念、科学观点或观念为组织核心进行综合,如用一个较高级的概念(如能量)来综合几个学科中的较低级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动能、势能等机械能,内能,热能,电能;化学中的化学能;生物学中的生物能等)。
(2)以各学科共同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如实验、测量)为组织核心,把各学科加以综合。
(3)以重要现象或事物(如水、大气、交通运输)为组织核心,各学科相互联系地加以学习。如以高铁运营调度问题为核心,通过让学生了解高铁运营管理的方法、机制、技术,学习相关的统筹学、管理学、智能控制技术等内容。
(4)以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人口、资源、粮食)为组织核心,综合各学科。如以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厄尔尼诺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为主题,以其形成要素、主要表现、对气候的影响和对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的影响等为核心内容,综合地理、大气、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形成课程。
(5)以现代化生产中的问题、综合性技术或某一历史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为组织核心,联系各学科加以学习。
(6)以具体的活动计划为组织中心,综合学习各科内容。如在“到北京去旅行”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学生围绕着到祖国首都——北京去旅行之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学习各学科的有关内容,如:要知道北京在中国的位置,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到北京需要利用什么交通工具,乘坐哪趟列车或航班,中间经过哪些地区,跨过哪些大江大河(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铁路交通网等地理知识);要知道北京的气候和各季节的气温,以便决定所带的衣物(气候、气温等地理学知识);要知道到有哪些旅游景点如长城或故宫,如何根据地图查找到达路线(地图及其使用);了解这些旅游景点的背景,学习中国的有关历史(中国历史);要知道旅游期间的饮食卫生知识,了解一些旅游保健知识和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生物学)。
(7)以日常实际生活的场景、情境为组织核心,综合各学科开展学习。这种综合方式主要运用于小学阶段,如厨房里的科学、花园里的学问、参观动物园、游乐园里学知识等。
综合课程的开放与实施,需要多学科背景的知识、运用不同学科的专业软件和工具等,教学中师生需要及时地交互和获取更多社会资源(如行业专家和专业应用平台使用)的支持,学生需要查找和阅读信息,观看讲座视频,形成综合学习的学习报告和作品,这些都留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
案例:多样课程多元发展点亮学生未来无限可能
泉州五中在先行先试的教育实践中清晰地看到:教育应该回归育人的本质。最有意义的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考上好大学,而且是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思想品质、鲜明的个性特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活跃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描定底色,并将随着学生步入社会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影响。基于此,五中积极推进多样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丰富而有内涵的课程文化,建设智慧教室(如图4-9所示),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克隆”植物、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亚硝酸含量测定……这些以往只能在高端专业实验室完成的实验项目,如今却进入了泉州五中学生的课堂。
图4-9 地理智慧教育
图4-10 生物组织培养实验室
在五中城东新校区的生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如图4-10所示)里,学生换上了“白大褂”,进入无菌操作间,在无菌环境里对驱蚊草的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催长,成功地“克隆”出了另一株驱蚊草。整个生物组织培养室如同一个高端的生物科研中心,缓冲间、无菌操作间、培养室、炼苗室、紫外线灭菌灯、臭氧机、光照培养箱等设施设备齐全,操作过程也如科研般规范。
除了与国内大学合作,泉州五中还与国外顶尖大学合作建设高端实验室。在五中城东新校区,一流的“FABLAB校际联盟”创智空间实验室已经基本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创智空间的特色即“创意”和“智造”,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创智空间的实验设备表达和制造出来,并付诸实践。创智空间实验室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实验设备进行供应以及配置,并通过其自身的创新实验室网络系统,帮助五中对接其他世界各地的创新空间,来促进基于创新教育的国际文化交流。
图4-11 数字显微镜探究室
不仅如此,在五中城东校区还有电脑机器人工作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镜探究室(如图4-11所示)、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等高端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都拥有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设施设备,使泉州五中跻身国内顶尖的中学行列,并走向国际化,更挖掘出了学生的个性潜能,让梦想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跟高端实验室一样让人惊叹的,还有五中各个学科的“智慧教室”。在地理学科智慧教室,老师只要轻轻一按,满天星空就映入眼帘,晨昏交替、地球自转的场景近在眼前,仿佛置身神秘又浩渺的宇宙中。只需轻轻一点,“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就自动充当“导游”,点到之处都会有语音介绍,让人有周游世界之感。“我现在迷上了在智慧教室上课,非常便利而且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十分融洽。”特级教师、五中地理组组长卢灵愉快地表示。
而在数学学科智慧教室,枯燥的数字和数学图形都“活”了起来,通过投影,平面图形变成了立体图形,一串串数字在空中跳跃;音乐学科智慧教室中,录音棚、MIDI教室、合唱教室等应有尽有,五中音乐组组长林志红还研发了一个APP,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跟唱、合唱,感受音乐的魅力;生物学科智慧教室里,数字显微镜、生物实验等深受欢迎,让学生自由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心理学科智慧教室中,团体沙盘、发泄室等配备齐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泉州五中的课程体系可谓是“包罗万象”,有学科必修、学科选修等六大基础性课程,有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等六大发展性课程,有中美大学先修课程、企业实践基地课程等七大研究性课程,还有语言能力课程、综合能力实践课程等四大国际性课程,充分展现了一所强校的实力,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丰富课程资源,泉州五中的老师发挥“多面手”的特长,不仅担任学科教学,还兼教各种选修课;“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等纷纷前来做精彩讲座,带来前沿思想的新风;优秀校友、家长也各展所长,开发了“套餐式组合课程”,带来书法、中医养生、运动医学等不一样的课程体验……上百种选修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周都在开展,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
案例来源:《泉州五中:多样课程多元发展,点亮学生未来无限可能》,泉州市教育局,http:∥www.qzedu.cn/content.aspx?uni=3aa0d872-97a6-4c4b-891e-8037e504ab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