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在和老师们沟通语文教学时,经常听到抱怨:现在的孩子们课堂上废话不少,可真要他发言时却三言两语不知所云了!可怎么办呢?
听了大家的牢骚,我想起我曾写过的一篇文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说”起来,翻出来与同事们共同研讨——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专家们认为:应该在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上下功夫,应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具有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列宁同志曾经说过:“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语言是发展人类思维、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工具。现代社会更证明,“说”是何等重要,“能说会道”已成为“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语言对学生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说”
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为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我开展了“新闻发布会”“阅读汇报会”等活动,让学生从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中先阅读,然后把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复述给大家听。由于说的方式是“复述”,降低了难度,由于说的内容是趣闻、故事、新闻等,又激发了兴趣,从而使学生都想说、能说也爱说。
二、注重积累,让学生“说美”
“虎豹无文,鞟同犬羊。”如果说话写文章,没有文采,就显得枯燥乏味。为使学生能把话说好说美,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句。
1.引导学生运用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佳句。我们的语文课本,收集了大量中外名家的传世之作,文中不乏形象生动的句子、典范的片段、精妙的文章,这些片段、语句,让学生背下来,就会给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供许多语言素材,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引导学生随时记录下自己或同学、老师说出的好词佳句。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听到的、读到的、想到的好词佳句随时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有许多词句可供自己选择,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的过程,时间久了,不仅是本上,头脑中的词句也会丰富起来。
3.规范教师语言,使学生耳闻目染都是“文”。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语文教师必须比其他教师有更高的语言素质。虽不能做到“出口成章”,最起码要准确、条理,还要有一定的感染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模仿老师讲话的逻辑性、规范性,形成一定的语言基础。
三、教给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说好”
课堂提问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也是一个有效的反馈过程,但在许多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往往也只是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几个人,所以课堂也就失去了其训练学生的目的,不具备反馈的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特别加强了小组讨论的力度,改进了小组讨论的方法。
1.讨论步骤
小组讨论首先规定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定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定期轮换。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说起来,我特别规定:“中心发言人”要主持讨论,针对问题,要求其他三人分别回答,最后“中心发言人”还要归纳三人的意见,加上自己的理解,得出小组结论。
这样设计,使每一个人不但要认真思考,还要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甚至总结全组的意见。避免了以往课堂上答题的和思考的只有一小部分,其他同学只是“陪读”的怪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全班讨论时,被指名的中心发言人若未答完全,本小组和其他小组都可以补充。教师要鼓励学生竞争:发言的小组争取说完整不被补充,而其他小组要认真听,争取补充。这样,既符合时代特点——引进竞争意识,又促使学生考虑问题要周到、全面,还使说者、听者都用心。
2.讨论方法
平时我要求学生从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标点、技巧、逻辑十点找依据,从时间、地点、环境、感情、态势、道理六方面去说理由。但具体怎样操作,这是小组讨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为学生只有真正会操作了,才能使他们在课堂上“说”起来。但可惜的是,学生找到了依据却不知从何谈起,当然也就“说”不起来。往往使小组不能真正地开展讨论,被指名发言者也只有三言两语。怎样使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呢?我帮学生设计了以下答题定式:“我从_________看出_________。因为_________是_________的意思,这就是说明(结合问题),所以我从_________看出_________。”通过这个定式的辅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一段话。
比如在《鸟的天堂》一课,在讨论“大榕树茂盛”这一特点时,可以这样说:“我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一句中的‘一簇’和‘堆’看出榕树茂盛。因为,‘一簇’就是‘一堆、一捆、很多’的意思,‘堆’就是‘形容很多东西叠在一起,垛在一起’的意思,这就说明树叶很多,一堆叠着一堆。所以我从‘一簇’和‘堆’看出榕树茂盛。”看,通过这个定式,每一个学生至少可以说几十字的一段话,并且有条理性、逻辑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助,优秀的学生还可以仿照定式,根据自己的思路,讲出一套自己的观点来,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教了方法,使学生能说、会说,即便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知道从何处说,并有机会说,即使不被指名,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在小组中也要发言。这样把全班讨论缩小到小组讨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人人动口,发展能力。
就这样,通过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说”的意愿;通过词句的积累,打好“说”的基础;通过传授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说”。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