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与评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龚雄飞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导语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它寄托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寄予着人们的深沉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一位叫张若虚的诗人,被誉为吴中才子,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他仅凭一轮明月,便成就千秋美名。
对《春江花月夜》一诗,古今好评如潮,如:“孤篇横绝,竟成一家”、“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等。
2.明确目标
理解本诗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感受诗歌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诗人面对寥廓海天产生了什么样的哲理思考?本诗描写思妇游子之恋情与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有何内在联系?
3.学生朗读
(1)字词音义
鱼龙潜跃水成文:“文”通“纹”,波纹;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读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斜”读xié。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提问
从整体上来看,本诗写的是什么景?明的是什么理?传的是什么情?
景:春江月夜之美;
理:宇宙人生之思;
情:思妇游子之恋。
(3)诗句翻译
提问:全诗中说理的诗句是哪几句?请找出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说理的诗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翻译时注意两个“初”字,“初”翻译为“最先”、“第一个”。
二、焦点透视
(一)主问题一探究
问题1探究: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说明诗人在面向寥廓宇宙时引发了对宇宙人生怎样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初”表明诗人在追问:人类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江月何年初照人?”,“初”表明诗人在追问:江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他思考的是:我从哪里来?月从哪里来?宇宙从哪里来?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板书)
问题2探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进一步思考,你怎样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这一句?
——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却是永恒的,这是因为:
(1)人类种族的延续是永恒的。人类的繁衍和种族的传递不会中断,人类生命的链条不会中断,正如《愚公移山》中所言:“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人类的精神是永恒的。正如臧克家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小结:
把历史向后翻过几百年,我国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有过这样的思考,他在著名的《赤壁赋》中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的意思是宇宙和人类都是永恒的,他们深邃的哲理情思隔开几百年历史成为一段遥远的回声。这是诗人对宇宙本源、人类永恒的哲理思考。下面研究第二个问题,本诗描写思妇游子之恋情与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有何内在联系?
(二)主问题二探究
1.配乐朗诵
学生思考:游子思妇的恋情反映了人类什么样的精神追求?
2.教师提问
在“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中,想象一下“月徘徊”是什么景象?
(1)浮云雾气游动,光影明灭不定,使月亮好像在天上游移徘徊,始终不忍离开那被漫漫长夜煎熬的美丽的思妇,真是人痴情月有情;
(2)写“月徘徊”其实就是写“人徘徊”。思妇坐卧难宁,月光更撩起她无尽的烦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她始终赶不走月光,也赶不走被月光点燃的浓浓的相思,反映出思妇对丈夫的“纯”。
问题1探究:
思妇思念着漂泊的丈夫,丈夫也怀想着闺中的思妇。在“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一句中,你怎样理解“无限路”的含义?
——“无限路”的含义很丰富:
(1)指无限的相思之路;
(2)指无限的归家之路;
(3)指无限的寻觅之路。
小结:对漂泊的丈夫而言,爱永远是一种**,一种苦痛,也是一种力量。相思之苦展现着情爱之真,反映出人性之美,表现了人类追求纯洁爱情,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这是一份美丽的“真爱”。(板书:相思之苦、情爱之真、人性之美)
3.问题2探究
思妇游子的这份“真爱”反映了人类什么样的精神追求,这与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有何内在联系?
——诗人描写思妇游子之恋,赞美了人类对纯真爱情,对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的追求。人类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正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更深层的内涵。(板书)
4.全诗总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描绘了江南的纯白的月夜情景(板书),壮丽寥廓中蕴含着梦一般的幽深静谧;并由此生发出深邃的哲理情思,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智慧思考;诗中还有对有情人天各一方的惋惜,歌颂了纯洁的人伦情感,以“情”为线,真正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板书)的艺术境界。诗中尽管也有悲情和忧郁,但“哀而不伤”,在悠悠惆怅中交织着对生命和青春的依恋,对明月今宵的赞美,对人类与春江月夜和谐共存的欣慰,寄托着“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脉脉温情。(播放音乐《明月千里寄相思》)
【教学设计评析】
本“设计”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主要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展开。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具体而富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引发思考与探究,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教学步骤清晰,结构合理,尤其是对课文的设问抓住了关键,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是一篇颇见功力的设计。
一、基于学本立场的教学目标设计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存在着“教本”与“学本”立场的区别。以教为中心的目标定位仅仅基于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仅仅考虑教师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而缺乏对学情的观照,因此常常会出现盲目拔高要求或降低要求的现象。在本设计案例中,设计者是基于“学本”立场来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读文本,找出最难理解的问题,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让学生找出最难理解的问题,也就是探知本堂课教学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期望到达的终点,亦即明确师生共同经历的这一段旅程从何处出发,又将到何处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完全能够根据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判断,把学生引领到更高远的境界。因此,设计者从总体上把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本诗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切中教学难点的教学主问题设计
能否切中教学难点,是能否通过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若不能突破教学难点,教学目标势将形同虚设。一般而言,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一般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而是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然而,对于一般阅读者而言,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关系都不难理解,但情与理的关系却往往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因此,设计者将其判定为本诗阅读中最大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诗中所说的理是什么理?因此,设计者提出了贯穿全课的两个主问题:(1)诗人面对寥廓海天产生了什么样的哲理思考?(2)本诗描写思妇游子之恋情与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有何内在联系?
三、由表及里的层递式教学过程设计
正因为采取了主问题设计策略,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没有过多的枝枝蔓蔓,而是分成“整体感知”、“焦点透视”两个大的板块进行的。“整体感知”环节,先以简要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兴趣,立即让学生自读全诗提出难理解的问题,并揭示学习目标,然后朗读诗歌,给易错字正音释义,接着让学生初步探究:从整体上来看,本诗写的是什么景?明的是什么理?传的是什么情?为下一阶段进行“焦点透视”打下基础。学生明确了这三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景、理、情之间是什么关系?
“焦点透视”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亮点所在。围绕两个主问题,分别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深入探究。针对第一个主问题,紧扣诗句引发讨论,先提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说明诗人在面向寥廓宇宙时引发了对宇宙人生怎样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对“初”字的理解入手来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人类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江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进而启发学生理解,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然后聚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含义,把握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和他的认识。
针对第二个主问题,同样抓住了两处“焦点式语言”,启发学生想象“月徘徊”所表达的意境,理解“无限路”的多重含义,进而体会诗人对游子思妇真挚爱情的礼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思妇游子的这份“真爱”反映了人类什么样的精神追求,这与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有何内在联系?启发学生理解:和旷远深邃无边无涯的宇宙相比,人生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却始终与宇宙同在,比如爱情,还包括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人生代代无穷已”绝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之美的延续。这样,就把诗中所表达的景、情、理联系起来了。诗的境界也因教学的境界得以凸显出来。
四、丰富而适度的背景式拓展设计
一是开课导语,通过引用前人的评价,突出本诗在唐代诗坛的杰出地位,先声夺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全副精气神都调动起来,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信手拈来,如《愚公移山》、《有的人》、《赤壁赋》等,以旧知引新知,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等过去熟知的名言警句作为认知前提,帮助理解诗人对宇宙本源、人类永恒的哲理思考;通过回顾《山行》中“斜”字的读音帮助学生正确认读本诗中“复西斜”的读音。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
三是两次借助音乐的烘托作用,一次是配乐朗诵,一次是播放音乐《明月千里寄相思》,利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通感,丰富学生对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体悟。
总之,本教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知、情、意的学习与熏染熔于一炉,通过教学能很好地达成新课程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