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雄飞与学本教学

三、高中历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与评析

字体:16+-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节)

执教者: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黄安东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一则关于西湖风景区发放免费馒头的视频。

大景区里的小感动,温暖游客,也从细节上彰显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西方是如何起源、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先来追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1课——蒙昧中的觉醒。(解读课题)

【设计思路】情景导入,作用有三:1.以新闻事件导入,贴近现代生活。2.由免费馒头引出“人文精神”这一重要历史概念,便于行课。3.“西湖景区”是贯穿本课的线索话题,与后面合作探究中西先哲思想相呼应。

二、解读课标

师:奔着这3个学习目标,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设计思路】教师整合教材,将课标要求转化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注意行为动词等关键词有的放矢。

三、学习过程

(一)情境自学(初识“人”)

自学方法及其要求:

1.浏览课本第100~101页,独立完成导学单第一部分“自主学习”内容。

2.小组内统一答案。

3.准备展示。

【设计思路】本课为世界古代思想史部分,理论性极强,对中学生来说显得生涩难懂;人民版教材对知识的表述条理性不强,学生自学起来也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先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使知识更具逻辑性,再让学生通过自学及小组内统一意见,强化对本课主要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另外,导学案上列出本课两个重要历史概念“智者”、“智者运动”的含义,供学生自学。

师:(过渡语)通过自学,我们初步认识了古希腊的两位重量级先哲。刚才的展示表明大家自学都很用心,现在,放松一下,咱们把2500多年前的希腊先哲们请到中国,时空穿越,到西湖游玩,赏赏美景。(PPT展示西湖美景)这是西湖著名的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这幅景呢?(西湖涂鸦,景区乱涂乱画的图片)当西方先哲们看到华夏子孙后代们都好这口儿,他们又会怎么看呢?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要求,分组对话希腊先哲。

学生根据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

(二)合作互学(再识“人”)

西湖涂鸦——【对话希腊先哲】

分组活动:

1—3小组对话智者;4—6小组对话苏格拉底;7—9归纳总结,完善表格内的内容。

要求:

1.提炼导学単上所给史料观点,并谈谈你对观点的理解。

2.选取任意一观点,模拟先哲对西湖涂鸦的看法。(假如你是……你如何看待西湖涂鸦?)

【对话智者】

材料1:关于诸神,我不知道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的不存在。——普罗塔戈拉写在《论神》开头的话。

材料2:(普罗塔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古希腊罗马哲学》

(学生上台展示,另一个小组进行评价,进行质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评价语言,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设计思路】关于智者,高中生只要掌握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即可。对此观点的理解没有难度,但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提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因此,设计以上质问,全面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

过渡——智者的那些局限性,引起同时代的另一位思想家的不满。

【对话苏格拉底】

材料1:苏格拉底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来源于知识,以知识为基础。因此,应该把道德放在首位。一个有知识的人,懂得什么是善,他决不会从恶。相反,一个缺乏知识的人,不可能懂得善的含义,他就不可能为善——叶孟理《欧洲文明的源头》

材料2:(苏格拉底认为)“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对自己合适,能够分辨自己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小组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小组质疑。)

【设计思路】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关于道德和关于理性的观点突出表现为两句话:“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所以我借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通过三问三答逐步让学生理解苏格拉底这两个主张的本意,避免了笼统提问造成学生的不知所措。整个第二部分的设计意图有三:1.呼应新课导入,以西湖景区为本课线索;设置情景,在情景下学生学以致用。2.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本课重点+难点。通过设置有趣情景,辅以相应史料分析先哲的观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中完成本课重点内容,同时突破难点。

(过渡语)——我们接下来看看其他三组归纳总结的情况。(7—9组任意一小组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小组质疑。)

(过渡语)——7、8、9三组同学总结归纳得相当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一起合作探究下一问题:

(三)展示激学(探究“人”)

探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主要的哲学观点,归纳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正。)

同:肯定了人的价值,否认绝对权威。

异:①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对人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②苏格拉底则强调道德哲学,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人是具有普遍理性思维的人(内在的理性认识阶段)。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强调人的价值、尊崇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师:(过渡语)在提倡人文精神的今天,作为高中生的你们敢于表现自我、重视自己的价值,这无可厚非,但在有些时候,你有没有太过重视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忽略别人感受的行为呢?请举例说明。

(四)提升领学(学做人)

(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列举表现自我的例子,畅所欲言。教师正确引导。)

(学生列举表现自我的例子,比如食堂吃饭插队;上下学路上三五个同学并肩行走,把要急于赶路的人挡住了去路;乘电梯或公共汽车时,还没有等里面的人出来就进去,把要出去的人塞在里面;发型、穿着、装饰品等特殊举动。)

师:同学们敢于追求自我、敢于表现自我,这一点很好。但要想成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九零”后,就不仅要追求独立个人的“自我”,还要追求融入社会的“自我”。在为人处事中,在重视“自我”的时候,也要兼顾别人的看法,不要让“自我”变成“自私”。

四、课堂小结

师:至此,本节课的内容就告一段落。我们一起把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

一个主旨——人文精神的起源。

两个人物——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

人文精神三大主要内涵——强调人的价值、尊崇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在历史长河中,人文精神还在发展。继古希腊之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又是如何一步步充实人文精神的呢?精彩还将继续,敬请期待!

【设计思路】总结本课知识,让学生在宏观层面上把握本节课的内容;同时道出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为下节课做铺垫。

最后从解读汉字“人”的书写结构中结束本课。

“人”字上边合并,底下分叉。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有许多岔道。有的通向成功,有的通向失败;有的通向光明,有的通向黑暗。我们理当小心谨慎,好好把握。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是“真善美”和“才学识”的完美统一。

“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互帮互助。我助人,人助我,多一些善心,多一些爱心,让世界充满爱,人类才有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下课!

【设计思路】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诵中感悟人文精神,运用人文智慧思考当今社会问题,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教学设计评析】

学本教学行动是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改革。所谓“学本”,其核心内涵有二:一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二是以学生充分发展为本。本节课围绕“学本”体现出两大特点:

一、内容设计自然融合“学本”

《蒙昧中的觉醒》阐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精神是西方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产生的重要基石,对人类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但这部分内容本身理论性强,概念不易界定,加之原有教材没有涉及,教师非常生疏,为了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价值观,执教者提供新情境、设置新问题,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实现了内容上的“学本化”,如导入时“请同学们观看一则关于西湖风景区发放免费馒头的视频”、“大景区里的小感动,温暖游客”,进而自然引出了人文精神的概念。在本课结束时,执教者对“人”字进行独特而充满魅力的解剖,对字形赋予特殊的含义,将字形与做人,字形与真善美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启迪人心,发人深省。

二、教学形式鲜明体现“学本”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情境自学——雏凤清声(初识“人”);

第二部分:合作互学——群凤和鸣(再识“人”);

第三部分:展示激学——凤举鸾翔(探究“人”);

第四部分:提升领学——凤翔九天(学做人)。

这个教学流程既与区域学本教学的核心要义和“先学后教互助展评”的基本模式上下贯通,又与学校“群凤和鸣铸魂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四环两型魅力课堂”一脉相承,同时彰显了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整堂课以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为明线,以初识人、再识人、探究人、学做人为暗线,明暗相交,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学生在新情景下自学,学得扎实有趣;学生在新问题下互学,学得热烈深入;学生在多视角下展学,展得百花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