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绿叶集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

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1]

字体:16+-

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落实到学校的课堂上,因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上课(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上课,不一定在教室里)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活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在课堂上。因此,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就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每一个学生教懂教会,课后就可以少留作业,就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就会有时间思考问题,有时间参加社会活动,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文体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师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备课,设计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上。有部分教师认为“上好课”就是“讲好课”,这是一种误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上好课”的含义不仅是勤恳、敬业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最近还听到有些家长反映,有些老师不认真上课,而让学生课后上补习班,以便收取报酬。这虽然是极个别的现象,但这反映了严重的师德问题,值得学校领导重视。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教学理念。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摸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每一个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丰富情感。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师更要研究学生,掌握学生认知的规律。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指导和帮助。要特别关注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人人成才的教育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明确教学不是为少数学生的成长服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服务,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认真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点,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建立学习兴趣。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来呵护每一个学生,改善师生关系。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研究证实,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好坏与师生关系成正相关。不友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容易导致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产生恐惧、厌烦、抑郁的心情。只有建立良好的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式”关系,才能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有亲和力,从而增进师生友谊,有利于上好每一节课。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影响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重视自我成长。对于教师来说,上好一节课,或许比较容易,但是要做到长期上好每一节课,恐怕就比较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学校应该把上好课作为工作的中心,上好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校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和组织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上。校长要走出会议室,走进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上好每一节课提供最好的服务。

[1] 写于2011年2月28日,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