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因为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总是要落实到课程上,然后影响到学生。纵观20世纪的几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为核心展开的。进入21世纪,人类面对种种新问题,再一次提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核心依然是课程。我国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新世纪人才,在20世纪末就酝酿课程改革。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公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这次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改革,它在指导思想上就有一个根本的变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要求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学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能力。这次课程改革吸收了世界各国近十多年来改革的经验,理念是很新的,要求是很高的,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在全国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关键在教师。
我常常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经过多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理想课程,这是课程专家们制定的,往往是很完美的、理想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先进的,要求是很高的;第二个层次是开发课程,这是指教材编写者、教师、专家根据理想课程(课程标准)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安排,编写教材,如果编写教材者没有充分理解理想课程的精神,或者遇到课程之间的矛盾,编出来的教材就会与理想课程有距离;第三个层次是实施课程,这是指教师具体地用新的课程标准,用新编的教材来教学,如果老师不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或者没有能力施用新的教材,那么课程标准也就不能实施;最后一个层次是习得课程,指学生最后从课程中得到的东西。可见任何一种课程标准都要经过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可能对最初的理想课程打折扣。要使专家的理想课程真正变成学生的习得课程,关键在于教师,也即实施课程这个层面。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理解理想课程的精神,即使教材编写得差一些,他也能纠正过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其次要试验,精神领会了,也不一定能把课教好,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毕竟是新的,谁也没有现存的经验,因此要摸索,要试验。
如何使我国的这次新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关键在教师。但是如何使全国一千万教师都能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适应课改的要求,有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施行,关键又在于教育行政部门能否采取有力的措施。
首先要制定一个规划。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而西部山区却非常穷困,许多地方连办学的基本条件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的课程标准是不现实的。应该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制定过渡性课程标准。西部地区的城市学校具备条件的,当然可以施行全国的课程标准,不具备条件的施行过渡性课程标准。我们现在报刊上的文章,讲教改的文章,大多说的都是针对城里人的话,很少有人为乡下人说话。这样是很危险的。中国离开了“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更不用说教育的现代化。因此,要给农村教育制定过渡性课程标准,或者制定课程标准纲要在农村的实施办法。
要允许编写多种教材。现在已有多种教材正在编写中,这是值得赞赏的。但从总体上讲仍然不能满足我国这么广大地区的不同需要,特别是没有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我希望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的班子对农村教育进行认真的调查,编写适用于农村的教材。
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参与教材编写。教师的参与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就是当时的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教材是由大学的教授和专家编写的。广大教师是处于课程改革的边缘,他们采取的是冷漠的态度,既不关心,也不理解,更不接受。吸取这个教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课改的边缘走向中心。可喜的是,我国教师对课改的积极性都很高,很想了解课改的精神,探索课改的办法。这种积极性要很好地保护,如果我们的措施跟不上,就可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他们的希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消极应付,这是很危险的。要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他们参加课改。不只是上面编好一套教学计划和教材,让教师被动地试验,而且要让教师真正参加到课改中,甚至参加教材的编写。当然,不可能让一千万教师都去编写教材,但编写者应该广泛地征求教师的意见,而不是拿着编好的教材让教师去试验。总之,要让广大教师认为自己是课改的主体,而不是对象。我们的课改精神不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吗?如果教师对课改缺乏主体意识,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参与课改也是对教师最好的培训。我们年年讲教师培训,而且确实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似乎成效甚微。原因在哪里?我想有几点:一是教师进修的自觉性、目的性不强,往往是奉命进修;二是培训的内容缺少针对性,理论脱离实际,与教师自己的工作对不上号,因而缺乏兴趣;三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教师回到学校不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我不是说这些年来的教师培训都没有效果,也不是说教育理论都没有用。理论学习很重要,是解决教育观念问题的办法,具有长效性。但就课改来讲,只有结合具体的课改,让教师感到自己是课改的一员,这种培训才是最有效的。
最近首都师大在丰台区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做法,是一种教育创新。教师发展学校不是另外建立一个培训教师的学校,而是教师在自己的学校里,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习、反思、钻研,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师在参与课改中首先要理解新的课改的精神,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纲要中新的原则和要求。例如,新的课改提倡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所有课程、所有年级都是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还要不要?课改一定要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各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课改还必须继承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创造一种新的教育传统。就教师本身来讲,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补短,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造新的经验。
[1] 原载《开辟中国教育新航道》,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