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四、教学实例

字体:16+-

STAD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年级水平,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不同特点的学校。下面我们运用教学实例来具体说明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以加深对STAD教学策略的理解和把握。我们以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的具体教学设计为例[6],对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进行分析。

(一)分组合作学习讨论模式设计

我们采用三乘三分组模式,即每一小组均由9人组成,每排3人,共3排,可以分为3个子组,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是个人的独立学习,然后是3个子组内的初步交流,然后是3个子组之间的交流,最后是全班大组之间的交流。

合作学习的讨论模式设计:每节课都会有最重要、最难理解的历史问题,这样的问题让所有的组都研究,然后一起讨论解决。它也有两个亚模式:一是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将问题分配给各个组,即“任务分配模式”,或者让各组自己选择,即“自选任务模式”;二是各组研究答案,一组先答,其他组补充、纠错。一般来说,前一种亚模式能更容易、更快捷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比较容易腾出时间让教师讲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就有时间发挥。

(二)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很难截然将两次工业革命分开,但是,我们的现行教材分开了,并且新的课程标准也是分开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详细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和能力,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似知识和问题。本课教材主要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等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涉及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电气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教师备课

根据上述分析,教师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复习并准备讨论。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2.如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3.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发明创造?出现了哪些新的工业行业?

4.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发明创造?又形成了哪些新的工业行业?

5.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6.如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问题1、3、5是复习,目的是为了讨论问题2、6,问题4是教材基本知识,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现成答案,只要联系工业革命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即可。

(四)教学过程

1.第一个问题指定小组回答,其他组补充,引入新课。

2.第二个问题模拟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分为前提、资本、原料、劳动力、市场、科技、环境七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每个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前提”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美国的建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等内容中归纳。

“资本”要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这一条件,加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原料”要注意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农牧业的促进作用,以及殖民扩张。

“劳动力”要注意工业革命的作用和教育的影响。

“市场”要运用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等方面的知识。

“科技”要注意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环境”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

各组在组长主持下讨论,记录讨论要点。

分组按照顺序推举代表说出本组答案,其他组补充,教师板书讲评。

3.第三个问题指定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

4.第四个问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注意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由此归纳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5.第五个问题指定小组回答,其他组补充。

6.第六个问题,按照第五个问题的方式,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国际关系、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六个方面,其中“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影响”赋分“10分”,其余赋分“5分”,每个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生产力”就在课文中寻找。

“生产关系”在“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后面“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节中寻找。

“上层建筑”可从“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归纳。

“国际关系”注意从整体世界的联系、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关系、列强之间的关系三方面进行归纳,参考“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分析。

“思想文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中归纳。

“对中国的影响”必须回忆中国近代史,主要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共创立和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分工业革命向中国扩展、半殖民地形成及其深化、资本主义制度向中国扩展、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扩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响的前三部分比较好完成,后三部分必须花很大工夫,尤其是“国际关系”和“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突出世界市场的形成,辅导主要是在这三个组。

学生先分三个子组交流,然后组长组织全组交流,并记下各子组要点。

各组长按照顺序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板书答案要点并及时讲评。

7.作业:整理2、4、6三个问题的答案。

在上述案例中,各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前,由于掌握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学生大致了解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是,条件必须从前面学过的知识中归纳,这就需要复习旧知识,旧知识零散地分散在前面的章节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用联系的方法来寻找答案要点,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既是复习旧知识,又是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可以初步形成综合归纳能力;影响的分析,本节教材只讲了三个方面并且不全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浏览后面的章节,搜寻自己需要的答案要点,这实际上是初步预习后面的知识。

从实际教学的效果来说,关于条件,“前提”学生能够归纳出“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只有一步之遥;“资本”学生归纳出“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积累资本”;“原料”学生说到“农牧业发展”“石油开采”,但没有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的初级产品“钢铁”;“劳动力”学生能够归纳出“殖民扩张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工业革命导致国内劳动力更多”,但没有涉及“教育发展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一重要因素;“科技”能够说出“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丰富的技术”;“市场”能够说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但没有分析国内市场的扩大,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分解国内的自然经济,国内市场持续扩大;“环境”学生不知道如何说,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国际竞争。关于影响,“生产力”学生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在课文中找到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几个国家同时开始”“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生产关系”学生找到了“垄断组织的形成”,教师补充“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缓和”;“上层建筑”学生归纳出“垄断资产阶级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教师补充“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扩展”;“国际关系”学生能够说出“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列强瓜分世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教师补充“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并导致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改变国际经济格局”;“文化”学生能够归纳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学艺术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列宁主义诞生”;“对中国的影响”学生几乎全部忘光了,后来在教师的提示之下,逐步回忆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马克思主义传播”,但不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挂钩。

总体来看,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充分,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各学习小组的回答也相对完整。这种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比较高级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达到了启发学生的目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各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否则,讨论就可能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不能解决问题。

[1] 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llyn & Bacon, 1990.p.30.

[2] Orlich,D.C.& Kauchak,D.P.Teaching Sirategies:A Guide to Better Instruction .1990.p.263.

[3] Johnson,R.T.& Johnson,D.W.Cooperation in Learning:Ignored but Powerful in Press.1982.pp.6-7.

[4]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32-136.

[5] 黄政杰,林佩璇.合作学习.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63.

[6] 案例选自:http://wenku.baidu.com/browse/downloadrec?doc_id=44a615cf0508763231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