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二、教学流程

字体:16+-

在合作学习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发了一套可供参考的互助预习流程。此流程为“组建小组—布置预习任务—小组互助预习—评估”四个阶段。具体展开过程如下。

(一)组建小组

对于某一学科的来说,互助预习小组是相对固定的。在学期初,小组就已经组建,并且只能因某些特殊的原因做局部的调整,一般不会重新分组。固定的分组有利于促使小组成员形成集体意识,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虽然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但是小组负责人是不固定的,初期选择责任心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然后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过去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编号。分组时,教师根据编号进行好、中、差搭配分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和交流的方便性,一般2~4人一组。组建小组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讲解评估机制,使每一个小组成员接受“沉浮与共”这样一种观念。每个小组成员必须为小组活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还要强调小组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它的成员,小组成员在学业上的相互支持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着彼此关心和尊重,有利于互助预习的顺利进行。

(二)布置预习任务

首先,教师选择便于和需要小组互助预习的内容,内容基本与将要讲授的教材中的某一章节相一致,并制定预习提纲,在提纲中列出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需要掌握的内容、关注的论题及展开进一步讨论的思考题。然后,教师把预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并把预习提纲发给每个小组。同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小组活动的意义,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之前,更要让学生了解几条小组活动规则: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预习时需要掌握的内容;所有小组成员必须对需要关注的论题和思考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组内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

(三)小组互助预习

分配到任务后,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任务的再分配。致使每个成员在小组任务基础上有其主要任务。任务再分配可以由小组长随机指定,也可以由小组同学协商,还可以由教师参与选定。这样有利于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然后,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主地开展预习,并确定小组互助预习的时间、地点、方式。如条件允许并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况下,小组成员可以选择通过网络等通信工具进行监督、检查、交流和探讨。然后,组员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讨论,互教互学,最终使全组同学共同掌握预习时需要掌握的内容,通过组内讨论形成关于需要关注论题和思考题的相对一致的看法,并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最后,小组汇总,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具体情况,经过组内合作学习后,各小组之间可以进一步地交流与探讨,可以在几个小组范围内进行,甚至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通过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合作探讨,可以相互寻找问题的根源,明晰现象的本质,从而使各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更加完善。

(四)评估

小组合作学习后,就应进行测验,评估小组和个人掌握情况。测验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的简单的小型笔试测验,也可以是教师随机口头提问;测验时间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在上课初、上课过程中,也可以在即将结束课时。测验的结果以计算学生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对于须每个人独立完成的简单的小型笔试测验,学生的个人得分是每个人笔试的实际得分,小组得分为小组成员的平均分;对随机口头提问,学生的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是相同的。最后,教师根据前后两次小组互助预习的情况给予小组提高分,并有重点地提出希望和表扬,这需要教师做到公正、客观。学生的最后得分为个人得分、小组得分和小组提高分的总和,如表5-1所示。这样,评估结果的积极互赖也确保了学生在预习时的高度互赖性,促进了学生下一次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

表5-1 测验分数单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