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师生合作在中外教育史上已存在多年,从历史上的“教学相长”到今天的学习共同体,无不在解读着师生合作的理念。但真正从理论上进行提升并形成重要影响的师生合作的系统理论则属1986年由苏联教育学者们提出的“合作教育学”(cooperative pedagogy)。合作教育学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倡一种新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与从前的教育学不同,它以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为基础,其特点在于特别注意诱导儿童学习,特别是注意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合作教育学认为:“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1]另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德国的“交往教学论”也都十分强调建立一种自然、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力主师生合作。因此,合作教育学在阐述教育教学问题时的出发点即是师生合作。当然,合作教育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在强调师生合作的同时,也提倡在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但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取向来看,合作教育学主要关注的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问题。因此,我们将之归于师生合作教学的类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上海等地的教育学者在借鉴苏联“合作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合作教学”的思想,并进行了“合作教育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力主师生合作,从而使其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模式之一。
所谓合作教育学,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权力主义教育的一种新的人道主义的教育主张。它是苏联“教育科学院城堡”以外的实验教师在长达20余年的教育科学实验中探索的结果。代表人物为阿莫纳什维利、沙塔诺夫等。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把教育、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无条件的平等,师生都享有尊重、信任、相互要求的权利。但平等、信任、相互要求,并不是说教师和儿童在生活经验、知识、道德成熟性方面不存在差异,而是这种差异存在于教师跟儿童进行公开的、信任的交往中,在交往中教师的个性,他的思想和内心体验不是掩藏在他的社会职务的后面,而是公开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儿童产生对教师的公开信任,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把教师和学生联合在一起的集体的、创造性的独特的生活方式。[2]
合作教育学的突出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强调师生合作
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得好?合作教育学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儿童乐意学习,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要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而这一点的实现,要依靠建立师生合作的关系。如何实现师生的合作关系呢?首先要改变儿童观,体现人道主义教育思想;要清除权力主义,排斥学习中的强制手段。其次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使最没有才能的学生也得到发展。而且,实现合作还必须有一整套教学方法来保证。
2.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是要首先发展个性,还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合作教育学讽刺把掌握知识技能放在首位是“让大车架在马儿的前面跑”,主张利用知识技能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它认为个性的内容包括道德、文化、职业、政治和世界观诸方面。个性民主化就是个人的一切才能和精神力量的发展和解放。如何发展学生个性呢?第一,学生的才能分为执行的才能和创造的才能,教育应较多地关心后者;第二,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采取行动;第三,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尊心、自我调节能力及独特性。这就是个性发展的理论。合作教育学是个性发展的教育学,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的教育学。[3]总之,合作教育学创造、提出了一套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不给学生打坏分数,甚至不打分数,代之以师生讨论和学生自我评价,以解除学生最重要的压力;使用“纲要信号”等方法,用极简单的文字、符号把大量的教材信息概括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依靠它基本上或更好地掌握教材要点;提出较困难的学习目标或超前学习,激发学生智力的努力和自豪感;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自己选择做哪些习题,在黑板上书写哪些关键词等,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受尊重和做主人的情感……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带来与家长间的合作。这些原则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一个总原则,就是从个性出发进行教学。[4]
目前,我国对师生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以在抽象认识论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为主,缺少对于具体情境下师生互动的模式的研究。我国现有的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的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下面对于几个比较典型的师生合作学习分别介绍一下。
策略一:非指导性教学法
非指导性教学法是在借鉴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试图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模仿式的学习方式,增加教学的开放性,教师不做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去尝试和探索,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