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四、教学实例

字体:16+-

图示教学法的一个典型案例[6]

历史课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就改变了传统的提纲式板书,灵活运用图示,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教材内容结构化,通过图示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归纳整理成纵横交错的结构图示,输入学生大脑,“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智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常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1.数轴图示

利用数轴图示,讲清历史的分期,起讫年代、特点,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前或复习时从宏观上获得对该段历史的整体认识。

图5-7 数轴图示

通过图5-7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它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近代时期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简易的图示,将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标志、分期、社会性质非常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记忆。

2.结构图示

依据图示,讲解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知识结构图(见图5-8)。

图5-8 结构图示1

通过图示,秦始皇实行君主专制统治这一比较深奥的概念简单明了地体现出来,配以教师深入浅出的阐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易于学生理解和认识。

图5-9 结构图示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三国时期的形势纷繁复杂,七年级学生很难厘清线索,图示式板书的设计(见图5-9)形象直观地把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刘备先后崛起,经过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后不久统一北方,直到赤壁之战中强大的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退回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的知识线索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空间想象力得以拓展。

3.方位图示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地理方位的知识比较多,如国家的相对位置、疆域大小、重要民族、城市的分布等,并且中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使知识的记忆有一定的烦琐性,学生易混淆。如靠教师口头说教,较难掌握,而用图示法,则可事半功倍。如清朝前期的疆域图(见图5-10)。

图5-10 方位图示

图示将清朝疆域四至清晰地表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同时空间观念得到培养。

4.顺承式图示

顺承式图示按照事物发生的前后、前因后果为线索,体现事件的经过,揭示历史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或内在的规律。

如丝绸之路路线图(见图5-11)就直观地反映了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境内,最终到达西亚和欧洲的大致路线,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图5-11 顺承式图示

策略三:探究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