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二、教学流程

字体:16+-

探究式教学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分为“激疑设疑、强化目的、合作探究”三个阶段。其中以合作探究阶段为重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授法、探究、应用、小结”四步。本阶段主要以历史课本中《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一节为例说明。

第一阶段:激疑设疑

1.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时间

历史课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师生零碎地一问一答,一篇完整的课文被分割得体无完肤,支离破碎。还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也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或目标过于庞杂,又没有足够时间保障,自主学习变为自由学习。学生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学、去练。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现在教学中花去的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的时间节省下来,还给学生支配,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识字、读书、交往、写作,让他们独立主动地学习。

2.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展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式,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从而唤起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尽量充分地让孩子质疑问难,这样会给课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一个明智的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的每一次质问,都闪烁着思维的光芒,包含着他在学习的旅途上创新追求的努力,教师应正确诱导,及时调节,科学控制,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于创新。

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教材或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归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课题。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一课时,教师即从学生平时议论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个发达的国家如果遭遇上了经济危机,有什么很好的措施呢?又会有哪些不好的措施呢?”的问题,使之成为探究的中心。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起探究的兴趣。这里,由于提出的问题关系到整个探究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解决的可能性。在教学中要求具有吸引力,以利于探究活动的准备。激疑设疑的时间一般要在新授前,占整个教学过程的10%左右。

第二阶段:强化目的

提出问题和定向以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积极地投入探究活动的,这就需要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应强调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单纯兴趣向自觉探究转化。在教学《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时,当学生明确探究中心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提出“新政的内容是什么?德国为什么要实行法西斯专政?”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作用是明确意义。在教学中则要求具有感染力和激发力,以利探究活动的展开。这一阶段时间不长,一般也只占整个教学过程的10%左右。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这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在提出问题和强调问题的基础上着手解决问题,即是使学生明确怎么样解决问题,其作用是懂方法。在教学中要求具有说服力,以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一般占整个教学过程的80%左右,具体又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授法

中心内容是明确怎样解决问题,即明确解决问题的要领。如教学《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时提出“要结合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方法来分析新政的作用”。其作用在于促使学生接受方法,时间约占分步探究阶段的10%。

第二步:探究

中心内容是逐步深入解决问题,进行活跃的探究活动,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试用方法,时间约占分步探究阶段的50%,是探究过程的中心环节。

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和新鲜感。“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是教法和学法的融合,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控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筋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历史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可以诱发他们的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趋势》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视频,看到战争激烈的场面,学生心潮澎湃,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不失时机地,或提出中肯的意见使之更趋完美,或适时地给予热情的褒奖,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

3.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形式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围绕某一议题的辩论、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创造性复述课文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们争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的行列,或适时提出问题,或画龙点睛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渠道信息交流,使每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这样,学生们获得了思维、表达、读书的训练,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教学目标得到了完美的落实。

第三步:应用

中心内容是学习自行解决问题,即运用上一步中获得的经验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它是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时间约占分步探究阶段的30%,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如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学习完了“文字的演变”后,让学生自己描摹古代的文字,从中总结出文字演变的规律,使学生切实掌握学习的方法。

第四步:小结

中心内容是明确今后如何解决问题,即既要总结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得出结论,又要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引路,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方法,时间约占分步探究阶段的10%。如学完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后,提出“如何去评价这两个帝王?”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