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四、案例分析

字体:16+-

案例(一)《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7]

教师在七年级《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一课中,让学生经历了动手展开与折叠正方体的过程,在获得直接实践经验的同时,掌握了正方体的11种不同展开图。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分组设计:

(1)课前让每个学生制作两个纸质的正方体模型,准备一把剪刀。

(2)将全班48人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指定一名数学组长负责协调、统计和成果汇报。

(3)提出一个问题:“制作一个正方体的包装盒,需要知道什么?”在学生了解“要知道正方体的边长,需要得到它的平面展开图以计算用料”后,引入“怎样展开立体图形”这一研究课题。

(4)分组活动: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将自制的正方体模型展开成平面图形,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在组内展示和交流展开图形状,本组有多少种不同的展开图?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展开图?展开正方体有什么规律?

(5)成果展示交流:由组长汇报本组共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展开正方体的规律,并将展开图粘贴在黑板上进行全班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在学习《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正方体模型时,各个活动小组都不甘示弱,小组成员互相研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展开正方体模型,教师在讨论期间流动在各组之间参加讨论。上课气氛达到了**,同学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各组的探究、交流与合作下,11种不同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都得到了。通过这样的探究、合作与交流活动,一个比较抽象、用语言讲授比较枯燥、平淡的内容,变得易于接受、生动有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各组的探究、交流与协作中,互帮互助,共同探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精神。学生动手展开立体图形,主动探究,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新课程理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活动、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而教师也能够倾听学生意见,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真正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案例(二)七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抽样调查》[8]

分组设计:

(1)课前准备。

每组一袋豆子(混合了数量相同的黄豆和绿豆),每人一个计算器。

(2)提出问题。

一个袋子中装有一些绿豆和黄豆。如果想知道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想要得出所有豆子中绿豆的比例,是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和人力的,那么你能找出既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引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抽样调查”这一研究课题。

(3)组内讨论,得出策略。

从袋子中均匀抓出一把豆子,数出豆子的数目,并数出其中绿豆的数目,用绿豆的数目除以豆子的总数,得出这把豆子中绿豆所占的比例,然后估计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

(4)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实验目的: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

调查对象:每组桌上的一袋豆子。

数据收集方法:分六大组,组长负责从袋子中抓出一把豆子,分给组员数出绿豆与黄豆的数目,组长负责数据收集,并用计算器计算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

数据整理方法:六个小组的组长整理汇总,统计。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共抓出232粒豆子。其中绿豆102粒,黄豆139粒,计算得出绿豆数目占这把豆子数目的44%,黄豆占56%,从而估计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约为44%;

二组:共抓出160粒豆子。其中绿豆74粒,黄豆86粒,计算得出绿豆数目占这把豆子数目的46%,黄豆占54%;

三组:共抓出399粒豆子。其中绿豆206粒,黄豆193粒,计算得出绿豆数目占这把豆子数目的52%,黄豆占48%,从而估计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约为52%;

四组:共抓出370粒豆子。其中绿豆159粒,黄豆158粒,计算得出绿豆数目占这把豆子数目的43%,黄豆占57%,从而估计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约为43%;

五组:共抓出157粒豆子。其中绿豆84粒,黄豆73粒,计算得出绿豆数目占这把豆子数目的54%,黄豆占46%,从而估计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约为54%;

六组:共抓出201粒豆子。其中绿豆116粒,黄豆84粒,计算得出绿豆数目占这把豆子数目的58%,黄豆占42%,从而估计绿豆的数目在这袋豆子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约为58%;

上面活动中的全班分成六组,每一小组一袋豆子,让学生亲历合作,完成调查项目。教师对各组予以建议性的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并有相应的结论,教师给以肯定、赞扬的评价。

(6)归纳概念,提升方法。

问题:以上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做到实验比较精确,应注意什么?这种调查方式与全面调查方式有什么不同?在什么情况下用抽样调查?你能总结一下实施的过程吗?抽样调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还能举出抽样调查的实例吗?

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归纳抽样调查的概念、应用和实施过程。

(7)活动效果。

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聆听他人建议,培养学生能欣赏他人、赞赏他人的良好素质,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1] 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122.

[2] 姜俊和.苏联合作教育学述评.外国教育研究,1991(3):54.

[3] 王坦.现代教育改革引论——中外教育教学改革纵横.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258-259.

[4] 王策三.苏联合作教育学的兴起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江西教育科研,1989(3):31.

[5] 选编自:徐晓辉.远程教育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修.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王科生.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63).

[7] 案例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e08e7301016tsq.html.

[8] 案例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e08e7301016ts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