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家谈成长

我的作文讲评课堂

字体:16+-

(一)

陆续有一些地方,邀请我上作文课,我不好意思地拒绝。不是我保守,而是我不会“上”。大家都上“作前指导”,我只上“作后讲评”。一天,一位同志很不解地问:“管老师,你不会上课,那你研究个啥呢?”

2009年春,沈高明先生邀我参加“第四届凤凰语文论坛暨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会”,两老师一组,第一天,A老师上“作前指导”;第二天,B老师上“作后讲评”。这是我首次在省级活动中亮相“讲评”课。课毕,主持人走上台,对我说:“管老师,你雷倒了一大片。”

我开窍了,“讲评课”不就是“作文课”吗?于是,我上起了“讲评课”:对方提前一周,将学生作文寄给我,我研读学生作文,备好课,去上课。2010年春,浙江大学“千课万人”组委会邀请我上课。课后,老师们发来了很多互动短信:

“号得准。治得妙。作文讲评课还可以这样上!不虚此行!那样的‘套话病’,我们是不是都曾作为经验传给学生?今日听来,如芒刺在背,却亦酣畅淋漓!”

“淋漓尽致的展示,开膛剖肚的诊断,四十分钟,管老师带孩子们经历了一场非比寻常的头脑风暴,作为老师的我亦受益匪浅!”

“什么是生本课堂?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就是最好的诠释。怎样教好作文?管建刚老师的讲评课就是最好的典范。我们就该这样引、这样教!”

(二)

我的“讲评课”,很简单,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语言的欣赏。请看教学片段——

★我腹背受敌,四面楚歌,自然以失败而告终。——严恪珺

★又来了一声“咕咚”,我努力地听,奋力地找,还是一无所获。——陈航宇

师:画线部分,再读。画线部分,读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有节奏感的句子,是美的。再看:

●我们观赏了平时早有耳闻,却未曾见过的动物:鳄鱼、猴子、大象、羊……我们还做了许多平时期盼已久的事:拿草喂了羊,骑了大象……

师:“平时期盼已久”,后面少了点字,没了节奏感,你会加吗?

师(学生答不上来):需要SOS吗?(生笑)

生:要。

师:平时期盼已久,却……

生:平时期盼已久,却未曾做过的。

师:“动物”是两个字,“事”一个字,怎么改?

生:改成“事情”。(生读改后的句子)

师:这一改,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语言的节奏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改的、练的,正如诗人卢廷让说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陈航宇、严恪珺,你们做到了,了不起。

——“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对于全班同学来说,人人都写出一篇好作文,得到大家的欣赏、赞美,那不现实。好句子,努力一下,则人人都做得到。欣赏好句子,给每位学生带来表扬的可能。

第二个环节:语言的挑刺。请看教学片段——

1.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师:这次作文写人,不少同学写到人的外貌。请看:

●他有一张可爱的脸,短短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的个子高高的,脸上两条弯弯的眉毛如月牙一般,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有一对长长的眼睫毛。

●她有一头乌黑的秀发,长长的刘海遮住了她的眉毛,刘海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师:这些人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师:对,这就是传说中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众笑)。

2.水汪汪的大眼睛

●方方的脸上绣着一双黑色的粗眉毛,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长长的刘海下衬托着她瘦小的身躯;水汪汪的大眼睛眨来眨去的;眉毛不长不短,招人喜爱,圆圆的鼻孔特别光滑。

师:“水汪汪的大眼睛”不写了,写什么——

3.水灵灵的大眼睛

●他,有着一个圆溜溜的大脑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嵌在上面,显得炯炯有神,一头乌黑的头发,把他装扮得天衣无缝。

●她那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最喜欢穿紫色的衣服。

●他常常理一头短发,水灵灵的大眼睛上,还有两簇浓浓的大眉毛。

(“水灵灵的大眼睛”下画红线,众笑)

师:(板书“大眼”,回身)蓦然回首,大眼帅哥、美女无数(众笑)——这是一种病,外貌描写的病,“大眼”病。——“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指出切实的问题。这节课治“关联病”“我想病”,下节课治“开始病”“然后病”,再下节课治“说病”“大眼病”,一个病一个病地治。不期望一节课治百病,也不期望一个病能一次性治好。一学期、一学年地“浸”,学生的语言就会干净起来、利索起来。

第三个环节:作后的指导。请看教学片段——

1.欣赏

师:(连续出示三句“……这就是我的同桌”)刘琰锴的这三句话,都在每段的最后,我由此看出,他的作文是设计过的。

师:(出示:镜头一、镜头二)武隽如,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写之前,我想了怎么写。以前看到一篇文章,用“镜头一、镜头二”,我就用了这个方法。

师:写之前,想了一下,这就是构思。

师:写之前,你不设计、不构思,可能会成为“自相矛盾的楚国人”,请看——

2.病例一

●总起: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严于律己。

●总结: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学习好的同桌,我喜欢我的同桌。

生:总起句说“严于律己”,总结句却说“学习好”,自相矛盾了。

师:用你的总起句戳你的总结句,会怎样?(众笑)我们是菖菖小学,作文有了这毛病,那我们不就成了“自相矛盾的菖菖人”?(众笑)——张渝敏就处理得很好:

★我有一个脾气“古怪”的同桌,有时他热心得像天使,有时却可恨得无法比喻!

★我的同桌,一个热心而又可恨的人。哎呀,那不就是白旭宸嘛,都是老同学了。

师:我从她的总起和总结,看出张渝敏是思前想后、瞻前顾后的,这就是构思。前面那个同学的自相矛盾,怎么办?

生:如果写“严于律己”,就不要总结;如果写“学习好”,就不要总起。

师:这是个办法。可你知道吗?光有总起或总结,也会“自相矛盾”。请看——

●总结句:我的同桌,是个很善良的人。

①同学生病第一个去帮忙。

②同学嘲笑我,她鼓励我。

③我的胳膊受伤了,她带我去医务室。

④她有时丢三落四。

⑤她有时看书低着头。

生:第四和第五,不是写“善良”,矛盾了。

师:那个同学,写之前,没有这么想一想啊。再看:

●总结句:我的同桌,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那么三心二意。

①不服输。

②不讲卫生。

③写作业三心二意。

④爱打篮球。

⑤自言自语。

⑥字迹潦草。

生:只有第三个和总结句是吻合的。

生:第六个也可以,三心二意导致字迹潦草。

师:早上,妈妈去买了鱼、肉、黄瓜、芹菜、鸡蛋、白菜,中午做菜,是不是把所有的菜放一起煮一下?

生:不是的,要分几个菜来做。

师:对啊。那个同学的确爱打篮球,的确不轻易服输,可那要另外炒一盆“菜”,再写一篇“文”。一个人有多个特点。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有整洁的一面,也有邋遢的一面。你不要指望用一篇作文,把人的所有特点都写进去。一篇文章,写一两个就够了。

——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让人撒上草籽,任游人踩出一条条“路”来,这就是世界“最佳路径”。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的“练”,看起来无序,实际有序,它遵从的是学生写作实际需要的“序”,随学生的实际作文“踩”出来的路,灵活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讲评”就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三)

有老师问我,管老师,你怎么就这三环节、一模式啊?我笑笑。自知者明。我知道自己有多少天分。我这一辈子,只打太极拳,把太极拳打好,把太极拳的精妙都悟出来,也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