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家谈语文

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1]

字体:16+-

薛法根

一、基本理念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眸如火如荼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我们不禁扪心自问: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四个走向”: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

1.走向智慧。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怪在哪儿?怪在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这些,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慧,反而越学越不知语文为何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这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允许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自主地评判选择,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总之,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2.走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再者,语文教学过程的“搬运”式操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3.走向综合。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烦琐、复杂、机械的语言训练项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课文,又弱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应突出综合性、自主性、合作精神、探究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宜围绕一个主题,在不同程度上综合听、说、读、写的因素,拓宽学生个性,主动积极探索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助,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综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方式,更是一种思想。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还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思想,这比综合性学习本身更重要。

4.走向运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文运用能力,而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解决生活交际问题的运用能力。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是各种词类、句型、篇章的知识,而没有说明它们可以在哪些语言环境中运用,运用时又具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更少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运用的场景。学生得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缺乏活性的,很难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实现迁移,“高分低能”的现象因而相当普遍。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运用能力,特别是运用现代技能处理信息、相互交流的能力。

二、概念阐释

什么是组块?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称为“组块”,而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相似块”的存在和“组块”的心理活动。

语文学习过程是个体心理“相似块”的重组、整合的运动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中感知、理解、体悟、积累、运用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组块”的积极活动。相似论原理表明,个体学习语文过程中,首先从感官接触语言材料,或看、或听,将语言信息(伴随着情感、思想、形象)通过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相应区域与先前贮存在记忆中的“相似块”,与所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不断的相似运动、相似匹配、相似重组,达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最终形成或重构出新的“相似块”,实现理解、感悟。这些经整合而创造的“相似块”,不但在后续的实习情境中发挥摄取、重组作用,而且在相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外化为个体的语言信息,或语言、或思想、或形象、或情感,从而实现个体的主动表达、运用。这就是“组块”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学原理。

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三、基本策略

1.回归“个性解读”。汉语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都蕴含丰富的内涵,能够精确地表达出细微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因此,学习汉语宜于模糊中求准确,不宜依赖分析,更不能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应该是一种个性的感悟和解读。

组块教学在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组块,作为感悟语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语火花的“打火石”,真正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课文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只有如此,每一个学生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想。

2.锻造“语言合金”。语文组块教学通过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形象是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背景,情感是理解运用语言的动力,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归宿。形象、情感、语言本身是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的。组块教学就是将单项的语言训练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以读为主轴的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这种“语言合金”具有很强的活性和聚合功能,犹如一个语言磁场,能摄取新的语言信息,融合新的语言材料,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

3.实现“生命对话”。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就阅读来说,是学习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作文,是学习者与他人或自己所作的精神交流。对话,是一种语言的运用、交际活动。语文组块教学为了实现这种生命的对话,确定了以运用为主线,开展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个体的阅读和作文(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与作者、与他人的精神对话,而绝不替代学生独立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操作

(一)重组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活动

我们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唱好“三部曲”,组编一个个切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之“块”。一是“减”:语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方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块的“内核”。二是“联”: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需要的活生生的内容选编进来,从而在教学中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

我们以经过重组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每个教学“块”确立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的目标群。然后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如朗读、体悟、想象、比较、概括、复述等,并整合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基本课型

组建教学以学定教。读、悟、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组块教学的基本方法,其灵魂是联,即联系。

1.读,主要指诵读。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博闻强记、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涵泳领悟是汉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诵读教学应坚持六个字:读读,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评评,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其评判能力、鉴赏能力;背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背一背、记一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过的经典文章熟练背诵,待其年龄渐长、智力渐开后,就能通过吟诵潜思,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融会贯通,产生顿悟,并逐步形成敏锐的语感;诵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会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模块”(即组块),一旦构思成文,就会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2.悟,即体验、感悟。汉语言“意会”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做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事实证明,这种体悟式的思维方式在把握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象时,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组块教学以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替代单纯的理解分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组块,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育学生的灵性。

3.习,即习得、运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费时费力,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重学轻习,做了太多的课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单项练习,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真正的语言实践,即缺少母语习得。因此,组块教学要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环境优势,积极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母语习得,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整合。

习的基本途径有:

(1)读中说写。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体经验,创设综合性的说写活动,促使学生借鉴、迁移教材语言及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言语能力。如组织讨论、辩论、即兴描写、角色表演、创造性复述等。

(2)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如组织学生编辑班报、课本剧表演,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开展专题性阅读、专题研究等。

(3)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之后,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寻找存在的问题,坚持写“学后笔记”,既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时加以梳理、整合。

读、悟、习既是组块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以每种方法为主,形成相应的课型。组块教学的基本课型有:

(1)诵读感悟型。对于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宜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诵读训练,从中领悟言外之意,体悟言中之情,感悟言语规律,既积累语言材料,又培养语感。

(2)情境运用型。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语言交际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掌握语文。

(3)研读探究型。启发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深入探究,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研究新问题、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主题活动型。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开展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表演、诵读等,让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得到知识、情境、能力间的和谐整体发展。

(三)创造简单课堂,生成言语智慧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1.创造简单的语文课堂

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创造:教学目标简明:科学、适切、可测。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哪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其实,简单并不等于肤浅,简单的课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深度、生活的广度和语言的力度,这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

2.生成课堂的言语智慧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1)在倾听揣摩中磨炼。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炼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2)在解读体验中积淀。言语智慧其实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

(3)在问题情境中生成。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建基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言语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蕴含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问题,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

(四)完善教学评价,提高教师素养

组块教学通过教学评价,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主动、自由、充满信心和乐趣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而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我们确立了“以学定教”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组块教学每课“六问”,通过对学生的“六问”来进行评价,这既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又促使每个学生每课一思。这“六问”是:(1)懂了吗?(2)会了吗?(3)喜欢否?即是否喜欢这样上课?(4)发言否?即是否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5)完成否?即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当堂完成规定的练习?(6)进步否?即是否有收获、有长进?

组块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选编语文教学内容的能力。二是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教学机智。可以这么说,组块教学既是培育学生学习智慧的教育,又是培养教师教育智慧的教育。

作者简介:

薛法根,1968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1988年江苏省无锡师范大专班毕业,199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1999年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评为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发表教育教学文章百余篇,出版《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等著作。

[1] 薛法根:《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载《江苏教育研究》,2007(0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