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从这里再出发
——在长沙市第三十七中学《中学生命课堂实践体系构建》开题论证会上的讲话
对于我来说,每一次说话都是一次体验,我自己是把它当作一次考验,一次精神的历练。因为每一次说话,包括做老师,每一次站在学生面前,其实都是一次亮相,一次自我生命的展示。不管这一展示是短暂的,还是较长时间的,它总是关系到我们在学生面前如何显示自己,如何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他人的心中。我以为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
这意味着从你想说话的那一刻起,从你站在学生们面前的那一刻开始,你就要反思,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们的世界中。那么你如何立足于他人的世界,在此时此刻达成一种相互的成全?
所以,我们提生命化的教育,生命课堂,其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生命质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高生命的质量,而是要提高此时此地的生命质量。也就是我与孩子们相遇的每一刻,确切地说是人与人相遇的每一刻。我经常跟学生们说,我当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尽管我当官的意识不强,严格的说是很不强,但是我坚持任何时候站在你面前说话,我哪怕说三句话,也一定要让你们在这三句话中获得启示。对于我而言,这一刻,既然我跟你相遇,我要能够给你启示;这一刻对于你而言,我们的相遇,要能够达到一种生命的激励。反过来,我自己在说话的这一刻,也达到了一种提升。所以,我说,好的教育一定是双方的,一定是过程性的,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老师和学生的相互成全。
说到这个课题,我觉得周校长确实有一种热情,又比较踏实,正好符合我的一种教育实践的理想,我觉得我们站在学生面前,就应该是这样的。换言之,做这个课题非常重要的一面,就是要体现周校长或者我们学校的一种生命感,也就是说,看了这个人,有一种亲切感,包括我们这个学校,走进来,就是有变化了,这就是我们做研究的一种价值,就是要提升我们的自觉,提升我们的教育自觉。说白了不是为了写两篇文章。写文章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做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我们自己。如果说真的是做一个课题,就能够解决问题,那么我们中国教育的问题早就解决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也许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通过课堂研究,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行走在校园里,更有生命感,更有意义,更沉稳,这是我们做课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在这里,我想说一句,做课题重要的是以这个课题为契机,让老师们、让这个学校能够凝成一股绳,不是要这个课题研究得怎么样,而是在于我们通过这个课题改变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提高了什么,这才是我们的一个着眼点。目前,这个课题投入还是有很多,说明校长还是很有远见的,这个团队也是很有远见的,但是我不知道我们老师们是不是认同。所以,我想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个问题:我们老师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加入这个课题之中?它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校长布置的工作,是一个压力,还是确实因为这样做对于我而言很有意义。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老师们是什么心态?因为内在的喜悦,它是别人认不认可都没关系的,也是不会轻易冲淡的。论语开头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讲的是什么,就是为学之道,就是要不断地去温习,去与古人沟通。这就是一种快乐,真正让学生得到快乐。其实学习是很痛苦的事情,是苦中的快乐,难得有朋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共同学习,这不就是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知道没关系,自己能从中找到一种精神的快乐,这就是君子之风。《论语》的精髓就是前面三句话,就是关注一个人,一个学(习)者为学的一种基本姿态。我说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想知道老师们目前有没有这种自觉?有没有觉得我做这个事情,很快乐,很开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如果说还没有达到这一点,那说明我们校长还要更多地激发大家,也就是要找到学习的快乐和研究的快乐。缺少了快乐,就没有内在推动力。一定要让老师们找到课题研究的乐趣,我觉得这是很要紧的。
当然,还有一点,通过这个研究,改变我们的老师,改变我们的学校,提升学校的品质。说比较实在的话,就是提升学校的品牌,品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社会认同,孩子认同。要让老师们知道我们投入是很值得的,确实对于我们学校的长远发展而言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接下来,主要是谈问题,谈建设性的问题。我谈一个直觉,上一次听周校长的汇报《让感动伴随孩子成长》,我感觉讲得非常好,讲得很准,又有高度,确实把这个学校的亮点抓住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有魂。我平时跟学生交往,特别强调的是,我只要讲上三句话,就一定要能给学生以某种启迪,我一定要讲清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要让学生一下子能抓住的东西是什么。我感觉上一次那个讲话的标题“让感动伴随孩子成长”这就是你的魂,然后你整个讲话的内容,都有这个魂,所以我们大家一听就明白,就有一种亲近感,但是我目前的课题还是有点像一种事务性的东西,它的“魂”还不够分量。所以,我想又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说没有一个能够抓住老师们魂的东西,他们参与就纯粹是一种工作的参与,而不是一种生命的参与。当下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是要把生命课堂的魂给挖掘出来,用很简明的话把它提出来,真正能够打动老师,真正能够打动孩子。
那么,我们课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我们的魂,到哪里去找呢?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提出生命课堂,乃是针对知识课堂而开展比较,生命课堂与知识课堂我们究竟要怎样来看待?这两个东西是不是截然分开的?其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在这里想,用很简单的话来说,知识课堂就是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把目标完成,我不管你到底快乐也好,高兴也好,我就是要把它讲完,我听过很多的课,那就是老师很着急,老师就是生怕这节课完不成,这就是很典型的知识课堂。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转的是什么?不是说不要知识,而是说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本身,关注孩子们学习的状态,就是要把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如果说直白一点,知识课堂的目的,实践形式就是把这个课讲完,那生命课堂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把课讲完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们生命的感受,身心的感受,这个生命说白了就是身心,就是它的身体状态是不是放松,心理状态是不是比较愉悦,比较充实,就好像你听我讲话的时候,就发现有时我讲得非常不好,那时候你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是压抑的,但是我讲得比较好的时候,你的生命是兴奋的,不知不觉你的眼神就动了。我常说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很简单,就看眼神就行,看台下的眼神,看孩子们的眼神。如果孩子们的眼神是游离的,木然的,那就不是好课堂;如果是闪亮的,孩子就被打动了,那就是好课堂。这堂课老师讲得再好,孩子们在那里三心二意,眼睛呆滞,那绝对是不好的课堂,因为所有的课堂,所有的教学都要指向孩子,就是以孩子的此时此地的生命感受为中心,为根本。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一个核心的东西。我们今天讲生命课堂,并不是说不要原来的知识课堂,不要教材,那是不可能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幼儿园不一样,幼儿园纯粹就是玩,中学还是要学知识,要有方法,要让孩子们有兴趣,要乐学。这就是成长于感动之中,你把感动作为背景,把成长作为焦点,我们的生命课堂就是这样的,把生命的唤起作为背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焦点,目标还是在成长。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是生命的激励与唤起,就是在激励生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得到成长。这样的话,他学习就有了神,就有了精、气、神,就有了方向,就好像课堂被点燃一样。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好,学进去,而且是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本身就体会到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命力被激活的过程,一个人生被引导到积极乐观的发展方向的过程。我们第一个基本的着眼点,就是要澄清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要有所超越,超越它不是排斥,实际上排斥也不可能,你让我们的老师一下子完全转过来,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这里要注意一点,改革,我主张改良,因为我是特别温和的一个人,虽然我心里面比较急,在实践之中,只能是温和的,静静的,一点一点改。包括我要讲的就是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从一些细节的问题改起,细节的问题做好了,别的东西自然就做好了。所以,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东西,转变一点姿态。譬如,老师们同样是请学生们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够尊重他,能不能够多听一听,看看他到底什么原因答得出,什么原因答不出,这个过程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个事情,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做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这是第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第二个基本的出发点,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出发点,三十七中要做这样一个课堂,当然它有偶然性,这是周环香校长正好与我相遇,或者她又有一种热情,有偶然性的因素,但是它也有必然性的因素,必然性的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一中不需要做这样的课题,附中不需要做这样的课题,为什么?因为他们学校有历史的品牌,他们有好学生,他们不需要做课题,他们学校一样很响。我们需要用这些东西来提升我们的品牌,来真正做出一点东西,我们要找到我们在目前这个时代,这个背景下,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根基和根本之所在。也就是从学校的现成历史与品牌上去超越他们是不可能的,那我们怎么样找到我们自我超越的方式?立足于我们踏实的自觉。我们做生命课堂研究,就是要把这个课题作为我们三十七中的一种自觉,一种精神自觉,我们的学校发展,首先需要我们置身时代与现实挤压中有足够的精神自觉,找到我们发展的踏实的根基。
下面的问题是,我们的根基是什么?我们最重要的根基是什么?这就涉及前面两处提到的,我们要了解学生,要研究学生。其实真正这个课题最缺的就是这一块,所以我们堂而皇之地谈生命课堂,谈激励生命,那其实是虚的,不具备操作性。那么我们要怎样才不虚呢?那就是我们不是笼统地谈尊重生命的课堂,我们谈的是尊重我们三十七中现有的这一群孩子的生命的课堂,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要回到此时此地,要切实从我们当下的孩子出发。
一个课题,一个研究,一个主题,之所以能够成功,能够有意义,它一定是切中了学校的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今天讲生命课堂,如果说只是为了校长的好奇,做一个课堂模式,写几篇文章,绝对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怎么样有生命力,一定是它真正体现了老师,体现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它就会有生命力。现在我思考的很重要的一个教育主题,包括一个人为什么会好好学习,包括我为什么会不断要求自己好好努力,就是因为我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只有最深的能够打动人的东西,才是有生命的东西。打动人,就是打动这一群孩子。我们怎么样真正的了解这一群孩子,把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我们才能提出我们生命课堂有针对性的理念,这样提出的口号它就不空,它就能够落实到孩子们的身上去,它就能够落实到师生交往之中,否则的话就是空的,说说而已。现在大学里面到处贴了很多空的口号,看上去很美,但却很空乏无力,譬如大学里提出“民主兴校,人才强校”等响亮口号,创建什么什么学校,请问你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具体路径是什么,你怎样实现这个东西?一看下面没有任何路径,就只有几句空话,就成了摆设,就是显摆,给人看的。外面领导来,摄影记者来,看到这里有几句话,是不是?只有真正进入了师生生命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我想这也是我们课题的一个出发点,怎么样往深里去寻找,往现实中去扎根,确实去扎根到三十七中孩子们的生命之中,所以我们确实要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打工子弟多少,他们心态是什么?他们需求是什么?他们到底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学习态度有问题,还是自我认同有问题,还是学习资源的问题?不同的问题,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来面对。像一中的孩子,它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着眼点在于问题之中,如果我们的孩子自我认同有问题,我们就要让孩子们有自信。如果我们孩子很自信,只是方法有问题,那么我们生命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们以方法的引导。聪明的孩子,学习的资源少,那我们的生命教育就是扩展他的资源,让那些聪明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生命教育,生命课堂,切实的针对孩子的特点来提高生命课堂的针对性,提高生命课堂的影响。这就是我前面讲的两大点,两个基本的着眼点。第一个是普遍性的,第二个是特殊性的。普遍性的问题是怎么样超越知识课堂,特殊性的问题是怎么样面对三十七中我们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生命的成长,对他们的意义。
这是出发点,好,下面就是具体的做法。具体的做,当然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在宏观层面,一个是在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就是在大的设计层面,高端的层面,无非是四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就是理念的问题,这是我前面所说的,怎么样有明晰的、打动老师、打动学生的理念。首先是核心的理念,三十七中提出“以生命润泽生命,以成长服务成长”,可以。但还有具体的理念,包括目标的理念、过程的理念、结果的理念。目标的理念我刚才只是初步想了一下,我想我们的生命课堂理念对我们这群孩子而言,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两句话:“自信自强,幸福成长”。所谓“自信”,是态度,“自强”,是能力,那就是让我们孩子们有自信的态度,有自强的能力。所以上次周校长讲到自闭症的孩子,这是一个典型,所以它可以成为我们三十七中孩子教育的一个样板,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去教育,当然就是要他学会基本的社会适应,让他找到自信,找到中学生成长的感觉。第二个就是要给他适应社会的能力,你仅有一个空的自信心是不行的,要有实实在在的能力,所以这是两个方面。然后他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幸福,要有幸福感。还要有成长。我开始想的是什么呢,就是健康成长,或者成人成才,因为中学生还没有到那个时候,大学生才可以谈成才,中学生还是要有一种成长的感觉,这就是目标的理念。当然这个目标还只是学生的目标,还要有老师的目标。那么老师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得开心,我没有太多思考。然后是过程理念,那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生命的激励,就是强调自我生命的积极唤起,激励老师,激励学生,达成教育过程中积极的师生生命状态。我们原来讲启发式教学,我提出兴发的教学。兴发和启发有一个很大不同,启发它只是在知识层面上,在思维层面上,而兴发一定是在生命层面上。启发关注的是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学知识,兴发关注的是人在学习中如何生活。人在课堂中如何生活?他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所以兴发就是要点燃他们。结果是什么呢?结果理念就是让孩子们享受愉快的课堂,让孩子们在三十七中拥有一段幸福的中学生活,或者是充实的中学生活体验。也就是不管怎么样,不管他们能不能上重本,上一本,或者就是去当公交车司机,这个都没关系。更重要的是曾经给予一段在三十七中难忘的经历,或者说在三十七中学过了一段感动的中学生活。这样的话很明晰,就让老师们意识到,我们为什么要去做呢,很简单,就是我们在实实在在面对他们,怎么样让他们得到自信,怎么样给予他们方法,怎么样来激励他们,来达到目标,就是让他们在这里过一段感人的生活,感动的生活,让感动伴随他们成长。这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理念落实为一种实践的路径,具体怎么做,你们还可以再提炼,征求大家的意见,变成大家认同的话。话也是生长性的,不是我讲出来的就是理念。如果我们的整个理念只提成全生命,激励生命,这句话就有点空,有点虚。我们要让老师知道到底如何来做,我们要落实的目标是什么,过程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第二大问题就是学生。我们这个课题的根本着眼点就是学生,那么我们怎么样研究呢?那就是要研究学生的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学生的知识层面,第二个是学生的学法层面,第三个是学生的活法层面,所以我们的生命课堂,由关注学生的知识,上升到关注学生的学法,再上升到关注学生的活法,这就是我们的三层关注,那么怎么来看,怎么来做呢?首先我们要看看学生的知识状态如何?他们的现状如何?他们的学法如何,他们是不是畏学?他们现在的活法如何?通过我们的生命课堂,我们达到怎么样的知识状况,让他们不只是拥有踏踏实实的课堂学科知识,还要有开放的知识视野,创造的能力。学生的学法,原来有什么样的学法,现在他们是不是学得更灵活了一点?是否学会合作的学习?学会一种开放型的学习?自主的学习?然后就是学生的活法,那就是让学生活得自信,活得自强,活得开心。虽然学生成绩有点差,但是没关系,让这些孩子也比较的自尊、自信、自强,今后走上社会一样可以过健康的生活。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这就是切切实实,把这个课题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转变成对学生的现状和目标的认识。
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生命课堂还是要靠老师们去实践,不是靠我们几个课题组的成员能够解决的,所以一定要全方位地依靠老师。依靠老师,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认识,老师们现在怎么样看待课堂?怎么样看待当老师?怎么样看待在三十七中当老师?他们的态度如何?那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认识层面上,我们期待他们如何。我们期待他们积极地认同三十七中,认同我们生命课堂的理念,认同三十七中的孩子,这就是提高他们的认同。其次要改变教师的教法。我们期待他们转变什么?也许他们有一点创意,但是是零散的,他们也有想法,但是为课业负担所限,他们也想搞研究,但是他们的负担很重,那么我们怎样来转变他们的教法?我们在关注他们现状的基础上,他们能够干什么,不能够干什么?他们要改的话,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条件?所以我前面讲了一句话,如果课题研究仅仅只是增加老师们的负担,那么对老师们也是很难的,那么我们如何切实减轻老师们的负担,让老师真的想研究,多读点书,能够有讨论的余地和空间呢?虽然我们很多地方搞茶吧,咖啡吧,学校搞一个茶吧咖啡吧,无非是让老师们有时间和心态来这里。闲暇出智慧,没有闲暇的心态的话,搞别的东西都是空的,喝蓝山咖啡也解决不了问题。它是一种心态秩序的问题,所以要让老师们切实有一种心态秩序。当然这需要一点一点培育。最后就是改变教师的活法。现在教师的活法是重复性的、压力性的、略带职业倦怠性的。那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创造性的、生长性的,一种虽然感觉很有压力,但是你依然很奋进性的、上进性的、而不是倦怠性的。我前面讲了,老师和学生一样,也是需要去做这些事情,老师的压力是必然的,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要让老师有压力,还能把压力真正变成一种动力,真正在带着压力的过程中因为有对学校的认同,对课题的认同,对孩子们的认同,让他们把责任心变成一种动力。说实在的,包括我带这些学生,我的压力真的都是很大的。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他们的论文,总是想给他们提一点建议,学生有一点成绩,我也很高兴。你说当老师辛苦吗?真的是辛苦,每天想着这些事情,但是很乐意,因为你很认同这个东西。这就是我们生命课堂要解决的基础性的问题,就是要老师们在过程中找到快乐,找到一种职业的尊严感,职业的认同感,真正觉得到三十七中学是很快乐、很充实、很有意义的。它不仅仅是完成了工作,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改变了自己,也就是要让老师们觉得,我教了这些孩子,尽管他们没有考上很好的学校,但是我觉得我依然很值得。我们的生命课堂,就是要帮助老师们找到成就感,为他们找到职业生涯的成就感,切切实实地提供帮助。只有这样,老师们才有动力来做这些事情。否则的话,是没有动力的。仅靠外驱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课堂。我们要了解课堂的现状是什么,课堂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课堂有没有兴发。我们老师也有兴发式教学的时候,但是这个兴发是偶然性的,没有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我1986年教初中的时候,在乡里教书,那个时候我没有很多教学理论,但无形之中也运用了一些东西,也还蛮有意思。我跟学生关系很好。有一次,下午上课的时候,还有几个孩子没来,我就在那里等了几分钟,而且等得有点烦躁了。最后有几个女孩子风风火火走进来,那几个孩子不是特别会读书的孩子,那怎么办?如果是一般的老师,可能会很生气,但是我看到她们手里都捧着一束映山红,所以我当时就讲“对不起,没有等你们,你们用爱美之心去采花了”。这样说的话,孩子们也认识到了没有及时赶过来,但是也很体面,也很有尊严,虽然映山红很好,但是上课了,还是要及时赶到。这样的话,课堂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压力,而是有点意义、有点韵味,跟我相处的过程不是一种压抑感。有意义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很小的事情。我们讲兴发课堂,不是另起炉灶搞一个什么什么东西,而是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如何切切实实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状态。我去学校讲课,大多数时候都讲得不错,但确实有的时候讲课自己都讲得不想讲了,讲得味同嚼蜡,如果台下没有被带动起来,讲得不想讲了就讲得很累。有次去山东潍坊讲课,就讲得不好。从此以后我定了一个规矩,凡是有人请我到一个很陌生的地方去讲课,我坚决不去。因为我也是需要兴发,因为你到那里去,又没有熟人,没有一个熟人,我就不能了解任何情况。这样的话,第二天去讲课就没有一个兴发的眼,然后讲课有时是有摄像头的,还有几个分会场,那个时候搞得人很紧张,你不敢放肆地去讲,就导致课讲得特别不好,讲得不好,下面就有讲小话的,反过来又影响你的情绪,所以你就感觉很痛苦。但是确实有几次课我讲得特别的好,包括在博才,在北雅,讲得非常的好,还有几次班主任年会,都讲得非常的好。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兴发,当你自己以一种兴发的姿态进入课堂中去,那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找到兴发的眼。老师要找到兴发的眼,只要有心,就能够找到可能给学生眼前一亮的东西。孙明霞老师,很重要的一点,愿意去兴发学生,她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兴发学生。还有窦桂梅老师,她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她用自己的热情把大家带动起来。
有一次,我们去听一个实习生的课,那学生讲得很好,小学课堂就是游戏,就是让学生玩起来,带动所有学生。大家好像觉得中学生不需要游戏一样,其实错了,我们大人都需要游戏,我们讲得生动,一样的喜欢。每个人都是一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切实地找到兴发的眼,让老师们认同这个东西,然后自然而然的换成一颗平常心,自然而然就可以兴发。以前没有提出兴发理论,也可以凭自己的觉悟,达到这个目的。因为我们切实地为孩子着想,关注孩子,那么我们自然就可以做。这就是我讲的宏观层面怎么体现兴发的理念,在了解学生,关注老师的基础之上来建构生命课堂的实践模式。从我们课堂的现状来走向课堂的理想。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这个课堂到底如何做?我们这个课题研究做了很多,很多东西很难做,我也建议不要做,比如说师生价值观共同发展研究,包括开发学生潜能研究,这些东西都不是特别好做,不具备可操作性,尽管这些话题很好,但是建议暂时不要做。那我们能做什么呢?明晰理念,在理念层面讲清楚,接下来就是告诉不同的老师,第一个首先就是学科老师,立足于学科,立足于课堂来做;第二个就是立足于学校的支撑系统,也就是我们讲的生态来做。
第一个,立足于课堂来做,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所谓主科,就是我们目前的课程的学习,这些以知识为主的课堂该如何兴发学生。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课堂,一个实践课题,我们可以文科一个组,理科一个组,因为文科理科有一点差异。语文,历史,政治,外语可以在一起。理科的可以在一起。特别是政治,政治要上得好,兴发理论是可以的。当然政治有一点难度,现在在不断地变,但是不兴发政治也蛮好。第二类就是体艺,我特别强调体艺学科特别重要。我们现在强调生命课堂,强调兴发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给老师们现在的学校赢得重要的机会。所以我走到哪里,都是讲体艺的重要性,包括两个方面,体艺课堂怎么活起来?在我们整个学校如何起到一种基础性的作用?用我的兴发理论,体艺对其他学科具有兴发作用。所以怎么认识到体艺课程的重要意义,体艺课堂怎么样达到这种意义,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三类就是研究性学习,不知道学校开了没有,没开也没关系,那就是怎么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我们的课后作业,包括我们的探究,这一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找问题,关注社会等。
第二个,立足于学校支撑系统来做。作为学校支撑的,或者说生命课堂支撑系统的主要是三类。第一类,主题活动,文亚老师前面说到要用活动来作为学校的一部分。一个学校死气沉沉,那就没有什么意义。生命课堂只有立足于整个学校生龙活虎的基础上,寓生命课堂于生动的学校文化之中,它才是有意义的。生命课堂要立足于整个学校生动的文化活动的背景之中展开,这就是第一个主题——文化或者德育文化。第二类就是班级文化,班级还是比较重要的,班主任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班主任对青年学生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所以生命课堂于班级文化还是需要做一些探讨的。第三类就是狭义的学校文化,比较明确的说是交往文化,那就是学校怎么样形成一种积极的兴发的交往场域。我画了一个简单的圈,包括校长及其群体,包括三个主体,校长、学生、教师,这三个利益集团,有的时候也相同,有的时候也不同,但是这三块之间怎么来交往,对于学校的生命圈有很重要的影响。其实这三者是相互兴发的,校长兴发老师,老师兴发校长,老师兴发学生,学生反过来兴发老师,学生也可以兴发校长,校长也可以兴发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在中间,是一个相互的支撑体系,怎么来营造一个基于生命课堂或者说促进生命课堂的学校交往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整体中心,因为学校文化在根本上还是人的文化,也就是人的活动与交往的文化。所以我这里不谈很多的学校文化,落实到三个问题,一个是主题,一个是班级,一个是师生交往,这样的话就要把它落实,而不至于太空。
这就是我讲到的操作的两大层面,一个是宏观理念,学生、教师、课堂设计层面;然后就是具体操作层面,那就是两大块,一个是学科相关的,一个是支撑系统。做的时候要加强个案研究,那就是多关注个别孩子成长的个案,让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从关注一个孩子开始,从影响一个孩子开始,这样的话,你的课堂,老师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如果说心中有孩子,那是空的。如果说你心中有一个孩子,那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说明那是实在的。真正的儿童,只有你当了父母之后才不是儿童,才真正叫成人。为什么呢?因为你当了父母之后,你心里面随时都有孩子,我有了孩子之后,我真的感觉生命完全不一样,我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孩子。所以老师一定要有真实的生命感,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如何去面对学生?如何去激励学生?我觉得这特别重要,学生不是抽象的学生,抽象的学生,他不能够打动人,他不能找到一种真实的情感的支撑。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个案研究,强调关注个别学生成长的故事。我也希望三年之中有许多教师成长的故事。
我期望课题最终的成果有两本书,一本是生动的实践的书,三十七中交往的文化、活动的文化、课堂的文化,切实地发生了转变,走进来随便到哪里都感觉到洋溢着生命的热情,洋溢着师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幸福感比较足,这是第一本大书。第二本大书,能够有这三年我们学校成长的故事,那就是包括我们学校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有我们老师们写的基本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有学生成长的故事,老师成长的故事,也包含我在这里成长的故事,各位在这里成长的故事,都写进来。我期待我们今后能写这本书,就是作为我们学校个案发展的研究。在我看来,课题的推广并不是我们拿出一种生命到底如何成长的课堂模式,虽然那个东西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意义不是特别大。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老师们是如何成长的,我们学生们是如何切实的成长的,要有一个带有三十七中生命体温的文字,它才能够感动人,才能够打动人。这就是我的期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