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第四节 课程实施

字体:16+-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表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即课程计划追求的目标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课程变革的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课程变革的特征

课程变革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包括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即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即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

课程变革的复杂性,即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程度。适合实践者需要的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

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即课程变革计划所要求、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量和可利用性,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和实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也越大。

(二)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特征

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越大,从事课程变革越积极;历史越久远,对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越高,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学区对一项课程变革所做出的人与物的规划质量越高,就越能应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程实施变革的程度也就越大。

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根据对课堂实施的理解而对课程变革事件的时间安排越合理,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第二,对课程变革的评价与学校变革课程的需要的联系越密切,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

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共同利益越大,就越能够相互支持,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三)学校的特征

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改革的基本单位和中心,在学校,改革的主要动因是校长和教师,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程变革,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

教师的“效能感”越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这里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成功地实施课程变革计划的自信心和相应的态度,这种自信心和态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上的。

(四)校外环境的特征

政府部门是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政府部门中的教育行政部门是与学校教育改革直接相关的,他们在课程的选择、起动和推广等阶段起着决策的作用。学校的课程变革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的一致性越大,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程度也有可能越大。当然,课程变革获得政府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学校要被动地顺应当地的现状,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性,通过课程变革对当地现状做出建设性的批判与超越。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意识到课程变革的价值,也才能给予课程变革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社区文化能够与课程变革整合为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相互渗透,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因此,课程变革不应孤立于社区文化之外,而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这种整合既包括对社区文化的积极适应与认同,也包括对社区文化的批判与超越。这样,课程变革就会获得学生家长的认可,获得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机构的协助,从而大大增加课程实施成功的机会。

家长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对学校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社区其他人士,是因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每一项都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使社区和家长认识和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和目标、支持新课程改革是对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层次

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其结构要包含以下七个层次。

(一)安排课程表

课程表要按各学科知识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学生生理适宜原则来安排,实现各学科知识互补性,不能违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有关规定。

(二)分析教学任务

各学科教学任务要强调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最后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变被动学习、教条式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五)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六)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

(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