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人讲演录.第2卷

生活化的教育与教育理念的实践性

字体:16+-

讲演人:刘旭东

(2010年6月14日)

讲演人简介

刘旭东,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后分别获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2年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6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工程。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逾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介绍。出版《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专著、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人:赵微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旭东教授做客我们的教育书院教授讲会。刘老师长期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教学方面,讲授过教育学、教育概论、教育哲学、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教育学原理等很多课程,而且在历年的教学评估中多次获得优秀奖,获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成才奖,还有很多其他奖项,我就不一一念了。刘教授在科研方面也非常突出,曾经在《高等教育》《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80余篇论文,这说明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刘教授为我们做一个关于“生活化的教育与教育理论的实践性”的报告,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大家掌声欢迎刘教授!(掌声)

刘旭东: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能够回到母校向老师们、同学们汇报自己这些年的一些学习感受,感到诚惶诚恐。每次到师大来,都感觉没有为母校做出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所以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愧疚的心回到母校,特别是走到图书馆前,我每次都有感受,想当年在石头凳上留下了我很多的学习时光,(笑声)很值得回味。但是很遗憾,没学成,一走到郝老师面前就觉得自愧不如。(笑声)

我想把我最近的一些思考与老师们和同学们做一个交流。我教了很多年的教育学,也做了很多年的理论研究工作,随着时间的推延,我愈发感到教育理论,特别是我们所学习的教育理论里面存在很多让人不堪忍受的东西,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从微观层面讲,就如今天早上教务处的同志和我交流的那样,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问教育学本来是教别人怎么当老师的、怎么去上课、怎么去带班,可是自己的课又教得怎么样呢?显然,这可能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这是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它的理论建构出现了问题。其次,从大的方面讲,当今中国社会发生如此大的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教育有着特别强烈的期盼、特别强烈的需要,但就是在教育发生如此巨大变革的时代,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我们的教育理论没法去回答它,更谈不上去引领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所以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教育理论的本性,它是这个样子的吗?如果是这个样子,人类怎么能够从荒蛮的状态走到今天?怎么能够从百年前那种落魄的境地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和水平呢?所以,近些年来我就在努力地琢磨这些问题。我的主旨在这里也展现得很明确,教育理论研究偏离了教育的生活方向、偏离了教育为人生活得更美好而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的目标,所以出了问题。因此,今天我想和老师们、同学们做这样一个交流,其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讨论到底什么是教育;二是“现代性”教育及其理论批判;三是教育理论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