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又称文献综合评述,是指针对某一主题,对一定时期内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搜集,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后形成的书面成果。综,即收集全面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材料更加精练明确;述,则是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等进行评论。
文献综述基于不同的对象和重点具有不同的划分,比如,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之分,定量与定性研究文献综述之别以及理论文献综述与研究报告之归类等,但其基本旨趣并无根本不同。[1]有学者针对综述的内容及作用将它分为五种类型。
背景式综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出现。背景式文献综述介绍某一研究问题的意义、背景情况,将该研究问题置于一个大的相关的研究背景下,让读者了解到该研究在整个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和位置。
历史性综述:是一种介绍性的综述,主要用于追溯某一思想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阅读历史性综述,会对某一学科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理论式综述:是对解释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论进行综述,分别介绍不同理论,比较各理论的优势和劣势,并评价他们对该现象的解释力。当研究者需要整合两种理论或拓展某一理论时,往往会做理论式综述。
方法性综述:是研究者对研究成果的方法部分进行综述,评价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使用是否正确、得当,并指出不同的研究设计、不同的样本、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等。
整合式综述:是研究者整合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为读者展现出该研究问题的研究现状。[2]
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它属于学术论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综述出现并被大家重视的原因主要如下。第一,文献数量太多,需要浓缩。文献数量的急剧增多,使得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对原始文献进行归纳提炼的需求出现,即将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以浓缩的形式提供出来的需求。第二,文献分散,质量不一,需要筛选。一方面,有价值的资料分散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字以及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另一方面,很多资料的信息陈旧、不可靠,甚至不正确。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论文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学术贡献率远远匹配不了生产量。[3]因此,研究者不仅需要对原始文献进程收集整理,还必须对其进行筛选和概括。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通常会先为读者勾勒出某一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对课题涉及的相关成果,包括思路、方法、观点等具体问题做总结,绘制研究问题的路线图以凸显实施的研究计划在问题域中的位置与价值。其次,文献综述在分析、总结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向其他研究者学习从而激发新的思想和研究灵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综述中对不同研究视角、方法,不同研究设计,特别是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批判与反思,可以深入了解各种研究的思路、优点和不足,从而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论据论证,提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文献综述是为了分析、评价、总结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而撰写的,属于三次文献。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全面综合,高度提炼。综述的目的是集中反映某一主题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既有纵向描述,如课题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又有横向对比,如各国研究进度与水平、各主要学者不同的观点及所用研究方法的异同等。纵向与横向交错,可以使读者对课题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概括的了解。同时,综述是将大量文献汇总压缩成一篇文献,读者找到一篇有价值的综述,就可以极大地减少文献阅读量。第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综述文章通常由某一领域的专家编写,论述主题集中于当前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第三,具有较多的参考文献。综述在文后会列出较多的参考文献,并标明文献的来源。因而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为读者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第四,时效性较长。综述凝聚大量的文献精华,信息量大,利用时间长于单篇文献。
【思考】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什么?
[1] 支运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撰写[J].理论月刊,2015(3):79~83.
[2] 张庆宗.文献综述撰写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外语:2008(4):77~79.
[3] 支运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撰写[J].理论月刊:2015(3):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