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计划是课题研究行动的依据,为了保证研究目标和内容的顺利实现,研究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如实考虑课题组已具备的能力、基础和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步骤,合理地分配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课题组各成员的能力、资源等。
(一)研究计划的特点
1.客观性
首先,研究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尤其是教育及儿童发展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考量研究的价值和科学性;其次,研究者必须根据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严格地收集资料和数据,客观真实地论证,避免主观臆断或脱离实际的猜想;最后,研究者必须合理地评估自己及课题组的能力和条件,确定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规范性
研究内容的表述必须做到结构要完整、逻辑要清晰、专业术语要规范。研究计划撰写的过程中,要求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运用适切的研究方法,讲究逻辑性和严密性,按照课题研究内容陈述的基本要求和逻辑顺序,正确而规范地表述研究计划书中问题的提出、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计划的目标、内容、原则、对象、方法、措施等。
3.操作性
操作性是指研究计划中的每一条项目,如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研究变量的内涵、研究的进程和步骤、经费的规划和预算、任务的分解和安排等,都必须明确具体化,避免笼统和模糊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研究计划不仅是理论的建构,更是实践行动的模型,真正起到研究计划应当起到的作用。
4.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课题计划必须将课题组所有成员及其相关的智力、时间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每位成员责任明确,参与课题的讨论,积极发表意见。因此,研究计划要求调动所有参与者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整合智力资源,建言献策,制订出科学、合理、具体的研究计划,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计划的内容
我国教育研究课题类型很多,研究计划的书面格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类型课题的研究计划,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什么
明确研究题目,涉及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和方法;文献综述,概述本领域的研究情况;对研究重要概念和研究变量的界定,明晰研究的范围;课题研究的问题或基本内容,表明本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点。
2.为什么要研究
研究者对从事这项研究的缘由进行解释,进一步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开展论述,旨在向他人说明为什么要研究以及研究它有什么价值等问题,明晰研究的实际实践作用和学术理论价值。
3.怎样进行研究
研究者必须说明研究将采取的方法、具体的程序和步骤,包括研究方法和程序以及研究资源的调配两个方面。前者涉及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资料的收集及分析等,后者涉及研究人员的分工,研究进度的安排,研究经费的预算及设备材料的购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