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是指在难做到等组的情况下,或者是为了提高实验情境与实验情境的相似性,运用原始群体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准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在不等组条件下保障实验的内在效度问题。准实验设计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操作控制,但对非实验变量的控制较差,以致无法完全控制实验误差的来源。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准实验的重点在数据解释以及实验外间接数据的收集(档案资料、访谈、调查等)上。
准实验设计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不等组前测后测设计
1.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的基本模式
O1 X O2
……
O3 O4
这个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两组被试,两组被试是现有的自然组,而不是随机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只能试图用匹配的方法,如在年龄、性别、考试平均成绩等方面使两个组尽可能保持等价。第二,皆有前后测。先对两个组进行前测验,然后,第一组给予实验处理,第二组不给予实验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对两个组进行后测,测定的结果如果有差异,就认为是实验处理的作用。
2.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的主要优点
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在效度。
3.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的局限性
第一,由于不是随机抽样,不能保障被试的代表性,会影响研究的外在效度。第二,前后测存在交互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二)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指对一个非随机取样的实验组(或控制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和之后,重复接受若干次的测量,而非仅在处理前后各接受一次测量,此种设计即为时间序列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基本上可分为单组及双组两种形式。
1.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的基本模式如下: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这种模式是单组在实验处理之前要接受多次的观察或测量,处理前的观察可称为重复的前测,处理后的观察则是重复的后测。若前测每一次所得的分数大致相同,但后测平均数高于前测,则表示该实验处理产生了正向效果。譬如,某教师在采用新教学方法(X@@@)之前连续五周,每周对该班学生实施数学测验一次,在实施新教法之后连续五周,每周对该班学生实施一次数学测验,如果后测分数高于前测,则实验结果显示新教学法有相当稳定的效果。
2.控制组时间序列设计
控制组时间序列设计的基本模式如下: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O1 O2 O3 O4 O5 O6 O7 O8
这种设计适用于固定整组,常用于学校课堂教学。在统计分析上,可以将两组被试各自的一系列时间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与一系列后测成绩的平均数加以比较,从成绩的增减说明处理的效果;也可以将两组之间的一系列时间的前测和后测成绩相比较,来判断两组接受不同处理所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