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在效度的含义
所谓外在效度就是指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即实验结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对象或情境的程度。把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可以推广到更大被试群体的程度,称为总体效度。把实验结果从特定的实验情境可以推广到其他情境的程度,称为生态效度。例如,用于初中学生的实验结果,只适用于初中学生,而不能推广到高中学生;在实验室里实验的结果,只适用于实验室环境,而不能推广到日常教学情境;在城市实验的结果,只适用于城市,而不能推广到农村。外在效度是衡量教育实验效果的标准之一。
(二)影响实验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1.样本的代表性
实验所选样本的代表程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对象推广程度。实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范围越广,实验结果推广的范围就越广。比如,在重点中学实验的结果,只能适用于重点中学,而不能推广到非重点中学;在名牌学校进行实验的结果不能推广到一般或较差学校;一般学校的前段班级实验结果也不能代表普通班的学生。
2.对实验处理的描述
实验结果的推广具有重复研究的特点。因此,要在推广过程中进行重复性研究,必须严格按照所记录描述的实验处理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如果实验处理的具体实验方法描述得比较详细、准确,在推广过程中的重复程度就高;反之,具体实验方法不清楚,就无法进行重复性研究,也就无法将实验结果进行推广。
3.实验者主观因素和被试者主观因素
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的主观态度和情绪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普遍意义。如果实验者对实验抱有某种希望,就会将这种态度带到实验处理的过程中,使实验产生有利于研究者所希望的那种结果。如果实验者对实验的态度保持中立,实验产生的结果就比较中立,实验结果的推广就会顺利。
4.实验安排的效应
实验安排的效应是指实验情境措施对被试的影响,这就是有名的霍桑效应。这个因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参加实验的被试觉察到他们正在接受一项实验研究,因此,为投实验者所好,他们可能改变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努力表现实验者所期许的行为。还有一种强亨利效应(the John Henry effect),是指当实验组采用新方法或步骤时,控制组的被试不甘示弱,力图与实验组一较长短,则控制组的表现常在一般的平均水准之上,此现象又称为“补偿性对抗”。
5.多重处理干扰
如果某实验组重复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那么后一实验处理将受到前一实验处理的干扰,产生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因此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只能推论到类似的重复实验处理的实验中,不能推论到非重复处理的实验中。
【案例】
作品分析法对提升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准实验研究[1]
一、问题提出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一直是一线教师致力奋斗的目标。而写作能力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尝试运用作品分析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的分析,来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在对作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作品背后隐藏的研究对象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实验设计
研究假设:作品分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策略和加强学生的审题意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实验样本:被试为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三小学六年级(2)、(3)班学生,共计80人,每班各40人,分别标记为实验组(n=40),控制组(n=40),确定总分85以上为优生,70分以下为中下生,男女比例持平,实验班和控制班使用的教材统一是人教版PEP教材。这两个班是平行班,分班时按照四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五年级和六年级时这两个班为同一教师任教。
实验时间:六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在六年级(2)班实施作品分析教学,实验一直持续到六年级第二学期的第十周,共30周。实验期间,对实验班学生实行作品分析法,对照班实行常规教学。
自变量:作品分析法,即通过对学生英语试卷的分析,判断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因变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转变写作策略;审题意识加强。
因变量操作性定义:英语学科考试成绩比较。
控制非实验变量的方法:由同一个教师担任这两个班的英语学科教学任务;在评阅试卷时,采用评分者不变,学生人数不变,评分标准不变,试题难度基本一样,都是由镇教办提供的统一试题,在检测学生写作能力时,采用的是“小作文”。
前测:六年级(2)、(3)班在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成绩极为相近,因此把他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前测。
三、实验操作
本研究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 read and write 部分之后,进行小练笔写作。实验班运用分析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写作前,会指导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认真审题,学会圈注技巧,抓关键词,渗透写作策略。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注重从基本句型到延展句型的转换。写作后,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其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控制班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教学。
后测:实验后,利用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试卷进行后测。
实验设计:不等组前后测设计:O1 X O2
O3O4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30周的教学实验,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写作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表现为写作内容充实、审题意识增强、思路清晰,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自身相比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可以初步推断作品分析法和普通的纠错法相比,作品分析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自变量
2.因变量
3.内在效度
4.外在效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 2.简述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3.简述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4.简述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5.简述影响实验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三、实践操作题
1.某乡镇中学有100名七年级学生,他们先前所在小学均未开设英语课。现拟对其进行一项题为“多媒体教学对七年级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的研究”的真实验。请问:
(1)最好选用哪种实验设计(写出其名称和格式)?为什么?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
(3)这样设计有何缺点?
2.在某小学二年级已有的五个教学班中,用抽签的方法抽取两个班,随机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在两个班使用同样的教材,以同样的进度进行数学教学,对实验班每节课进行五分钟的口算练习,持续两个月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检测出实验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班。请问:
(1)这项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实验属于什么类型的实验?
(3)可能有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的结果?(举出三个因素即可)
推荐阅读
1.艾尔·芭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M].丘奇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齐梅.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 威廉·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M].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艾尔·芭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M].丘奇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 梅雷迪斯·D.高尔,等.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德尔波特·C.米勒,内尔·J.萨尔金德.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第6版)[M].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5] Campbell, Donald & Julian Stanley.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Research [M].Chicago: Rand McNally, 1963.
[6] 宁虹.教育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杨玉圣, 张保生.学术规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0]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1]马云鹏.小学教学使用学具的实验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88(5).
[12]王琴.作品分析法对提升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准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1] 王琴.作品分析法对提升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准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