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二、案例研究设计的过程

字体:16+-

根据研究设计的要点,案例研究设计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一)形成研究问题

研究者在设计研究之前首先要考虑研究问题是什么。一般来说,进行案例研究主要试图回答“怎样”和“为什么”等解释性的问题。另外,问题要与当前在真实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有关,并且研究者对过程缺乏控制能力。研究的问题可以是来自自己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可以是对理论的反思与验证和对相关文献的思考与疑惑。对于教育实践者而言,许多案例研究问题都来自学校的教学实践,如教学方案的实施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问题研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研究或者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等。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案例研究为例,研究的具体问题可进一步确定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状态是什么?哪些因素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什么样的举措可以激励学生学习?

(二)案例的抽样

确定了研究问题以后,案例研究一般采取有目的的抽样方式,即根据研究目的抽取那些能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另外,研究者要思考选择单案例还是多案例进行研究。多案例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比单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但开展多案例研究需要选取更多的研究对象,投入更多资源和时间,需要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与理论去确定。确定了选取单案例或者多案例研究后,便可进行案例的抽样。根据巴顿(Patton)和王文科等学者的论述,案例研究的抽样有以下几个策略。

1.代表性案例抽样

研究者要考虑研究对象的普遍特征,从符合一般情况的人或事物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了解中学的课程改革现状和对策时,可以选取某个推动课程改革力度较大的区,从中选择近年来课程和教学实验推广成效比较显著的学校,确保案例的显著性,以期把研究结果推广,能给其他的案例以启发。

2.配额抽样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一层进行目的性抽样,这样可以了解每个层面内部的具体情况。比如,就了解中学的课程改革现状而言,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状况可能存在差异,可以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各选取学校案例进行研究,这样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中学的课程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3.滚雪球式抽样

当研究者想了解某一个事件或者现象时,可以先从某一个知情人着手,通过他的推荐接触更多的知情者,这样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和更多的研究对象建立关系,从而扩大样本量并且获取更丰富的资料。

4.综合抽样

当案例研究涉及参与者、组织、情境、事件时,研究者可以采取综合抽样的方式。这种策略适用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案例,在这个案例里,各个单元大小适中但是差异性较大,遗漏哪一项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例如,为了了解青少年吸毒的案例调查,对学校、家长、社区医院、居委会、政府部门等多处进行调查,才能对整个事件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收集案例资料和数据

对案例资料的数据收集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收集档案文献资料,可以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和案例相关的各种资料,如相关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官方文件、媒体报道,了解案例所处的社会背景等,从而为实证阶段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阶段是进行实证研究,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资料收集。此阶段对案例研究来说,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一般用得比较多的是观察、访谈和实物分析,有时填调查表等方式也被运用。

1.观察

透过观察,研究者可以对研究对象和环境条件获取信息。研究者可以对案例周围的学校设施、社区环境、学生家庭等进行描述记录。观察又分为正式观察与非正式观察,前者会产生观察报告,可用在研究报告中;后者则取得一些研究所要运用的信息。在进入现场前,研究者要设计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内容、事件行为以及观察时间,并进行记录。

2.访谈

访谈是案例研究材料的基本来源。通过访谈可以获得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如观察对象的观点、态度、价值、经验等,或那些已经发生的事件,从而达到对案例的现状与缘起的深入了解与分析。访谈类型分为开放式访谈、焦点访谈、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等。访谈重心主要置于案例研究的主题上。访谈的主要功用有以下几点:

①协助研究者捕捉只有透过口头表达才能获得的经验和观点。

②补充观察和文献缺乏的资料。

③有助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对话,确认了解的程度。

④透过访谈可以扩展问题的层次。

【思考】 接近案例及研究对象可以选择什么途径?

3.实物分析

实物是在一定情境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提供有关被研究者言行的情境背景知识,包括用各种手段记录下来的官方类和个人类的资料或图片,如书报杂志、档案、广播影视资料、单位的各种记录、教师的备课笔记以及私人保存的资料(如书信、日记、家庭记录、照片等)。这些资料由于研究者的直接干预较少,往往更加“真实”“可信”。

这些资料有不同的来源,但是有高度的互补性,因此,一个好的案例研究应该尽可能选取多样的证据资料,提高研究的质量。

在资料收集的过程应当遵循的规则如下(王文科,1990):

①用多种方法收集不同来源的数据,这样可使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三角互证。

②建立案例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研究者的笔记、文件、访谈、观察的原始记录,基于调查形成的表格、档案等。

③研究者了解被观察事件的完整性,虽然要格外留意事件的重要细节,但仍需要了解全体。

④研究者尽量保持客观,承认自己可能有偏见,并努力设法消弭之,使偏见对他们的见闻及撰写报告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

⑤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供查核与证实。如有可能,研究需要复制进行,把该次观察结果取来和其他研究者的结果进行比较。

(四)分析单元

在收集资料之后,研究者必须界定资料分析的单元(unit of analysis),才能开始进行数据分析的工作。数据分析单元往往与案例研究者如何界定“案例”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而言,单案例研究的分析单元会是研究案例本身,而且数据分析进行前,就决定了数据分析的单元。对于多案例研究而言,研究者主要是透过多重案例研究过程,深入比较不同特质案例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所以研究者必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五) 资料的诊断与因果分析

资料收集是案例研究的重要基础。根据已有资料,研究者进行诊断与因果分析,勾画出事件的发生脉络,整理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并总结产生影响的因素。常运用于案例研究过程的资料分析方式是“类型配对(pattern-matching)”中的“时间序列模型(time-series pattern)”。研究者在进行案例资料分析与诠释的过程中,使用一段时间内的事件作为理解数据的一种方法。比如,把一段时间内呈现的趋势与之前确定的理论趋势相比较,来论证之前的假设是否成立。另外,根据罗伯特提出的分析技巧,诊断的手段包括模式对比,即将一个具有实证基础的模式与一种或几种假设的模式相比较。建立解释是指建立一系列因果关系,是一个从理论主张到另一个理论假设的不断重复的逆反过程。

资料的分析也包括检视、验证和重组资料。根据殷(Yin,1994)关于分析策略和分析原则的说明,分析策略表示研究者根据已经形成的理论指导资料收集,这个过程帮助研究者把握资料的方向,组织整个案例研究的架构。分析原则则是指研究者要确保案例研究的质量,为此要以所有证据为基础并包含所有对立的解释。总的来说,案例研究的独特性,靠一次的诊断和分析是不够的,因为现象和事件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对案例对象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跟踪和研究。

(六)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通过上述各个研究步骤,基于资料分析,研究者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和逻辑思考,经过推敲和推断,可以着手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是有主要的组成部分。殷(Yin,1994)认为,应该在研究者资料收集与分析完成之前,就开始组合案例研究的报告,然而,一般的研究者常忽略这样的忠告,所以他认为要提早组合案例的每个部分,并且保存初稿的片段,而不是等数据收集、分析完成后才开始进行。撰写案例研究报告包括几个要点。

1.前言

简单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所在地和研究对象。

2.定议题、研究目的和方法

告知研究的概要、研究的意义以及有助于了解这一案例的研究议题。

3.案例描述

呈现描述中一些一致或是冲突的数据让读者感受到案例的状态。

4.深化案例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会继续发展一些关键的议题,以便了解案例的复杂性。

5.详述细节、文件、引文并核证数据

有些议题有更进一步探究的必要,研究必须借由观察及各种方法找寻一些数据来加以确认,同时也寻找一些反证数据。

6.重申研究结论

摘述研究重点,为读者提供重新思考、从此案例中获得知识的机会,修正原来从理论中获知的规则。

【思考】

1.如何用数据来回答案例研究中的子问题?在报告中如何呈现?

2.如何区别你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