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打磨

导读课怎么上——教材中的《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建议

字体:16+-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教《鲁滨孙漂流记》?这可能是很多语文老师现在在思考的问题。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新教材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呈现方式:“作品梗概+精彩片段”。要说“作品梗概”,我们并不陌生,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原著的内容简介;要说“精彩片段”,我们更熟悉了,《猴王出世》《景阳冈》等课文都是节选自古代长篇小说。那么“作品梗概+精彩片段”这种呈现方式究竟与众不同在何处?唯一性体现在哪儿呢?我想,简而言之,就是“作品梗概”和“精彩片段”首次同时以正文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出现。

教学诚然是一种个性化劳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同时,也要尊重教材意图,懂得与时俱进。而教材编撰的变化最直接地反映了教材意图。因此,如何教学以全新形式呈现的《鲁滨孙漂流记》确实是一个当务之急需要思考的事?下面就讲讲我的一己之见。

一、加强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从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读物推荐,到了解名著与学习课文相结合,再到现在“作品梗概+精彩片段”新型课文的出现,教材通过编撰的变化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因此,现在教《鲁滨孙漂流记》,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也就是借助于“梗概”与“精彩片段”作一个高效的“名著导读”。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借鉴“读书会”的一些方式方法,例如教学气氛松散、宽松一点,把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被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多组织与观察,多听少说。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精彩片段”中哪一处最精彩。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种出了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也可以请他们讲讲书中其他的精彩片段。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读原著的体会。

二、加强“作品梗概”与“精彩片段”之间的教学关联

为什么要加强“作品梗概”与“精彩片段”之间的教学关联?首先,我们阅读小说的过程,实际就是阅读“梗概”和许多个“片段”的过程。将“作品梗概”与“精彩片段”联系起来读是一种实用的阅读整本书的技巧。其次,《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和以前的“名著节选”还是略有区别,例如《猴王出世》《景阳冈》等课文,故事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的甚至与其他章节没有太多的联系,而且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故事全貌也已经有基本的了解,因此这些课文虽然是节选实际已接近“单篇短章”。而《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显然更长,并且“碎”,没有前因后果,阅读时如果不加强对“梗概”的回顾,理解上会出现情节空白以致无法连贯。

那在教学时怎么做才能促进两者之间的关联呢?我在上课时,做过两次尝试。例如让学生试着判断“精彩片段”大致在“作品梗概”所记述的故事情节的哪个阶段。判断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握小说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过程。又如我让学生阅读“作品梗概”和“精彩片段”时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鲁滨孙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读梗概,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滨孙的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但是这份感受是流于表面甚至是概念化的,缺乏深入人心的细节的支撑。读“精彩片段”后,鲁滨孙面对困难的具体心态就凸显出来——乐观、知足安命、相信上帝(学校教育应坚持无神论,但应当学会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围绕同一个主干问题反复回环读“作品梗概”和“精彩片段”,既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也让学生明白要真正读懂一部作品读懂一个人物,既要把握整体,也要深入细节。

三、加强对主流价值取向的把握

人教版大修订教材中的《鲁滨孙漂流记》只有“作品梗概”,而梗概只是一个简要的故事框架,并且叙述语言符合教材规范,没有情感倾向性,因此主题相对来说突出并单一。然而“精彩片段”篇幅长,原汁原味,不加修饰,显然主题更广,内涵更丰富,价值更多元。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前提下,把握儿童心理特点和时代的价值观念,确定一个方向引领学生体验、感受。也就是说,学生的想法都可以“说来听听”,但教师不能让课堂中都是“随便聊聊”。我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有计划地引导孩子研读鲁滨孙写的“好处与坏处对照表”,这张对照表中聊以**的一番对比“算账”,使鲁滨孙从悲观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对现实,考虑如何生存下去。如今,我们像鲁滨孙那样孤身一人流落荒岛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将遇到相同特质的困难:黑暗,恐惧,孤独……届时,我们要像鲁滨孙那样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克服困难,光明就在前头。我想,这就是现在我们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意义所在。

一个片段是这样,那原著就更是如此了,200多年过去了,原著依旧充分保留了作者意图、时代特点、阶级意识。我们既然激发学生去读原著,那我们老师自己也要读原著并对原著的价值观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读完整本书,我们会发现鲁滨孙热衷航海与冒险并不是出于什么浪漫的崇高的追求,而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鲁滨孙的“开拓精神”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征服,征服新大陆征服自然征服奴隶征服其他文化。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这部作品无异地大大刺激了当时西方的勇气,宣扬了早期资本主义的精神,对于当时人类的思想是一大进步。但与现在的价值观显然背离,例如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平等、国家的主权、文化的多样性共存等。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他们读完原著后产生这样的疑问,教师必须正视,不要简单地帮他们判断,还是应该引导他们围绕价值冲突进行讨论。而我个人往往会引导他们读另一部享誉世界的荒岛生存小说——《蓝色的海豚岛》,《蓝色的海豚岛》的主人公卡拉娜独自一人在海岛上生活18年,卡拉娜热爱海豚岛,热爱自然,在解决了生存难题之后,她就告诫自己尽量少杀生,在她眼里,海豚、海豹甚至杀害她弟弟的野狗都是朋友,当她得知自己可以离开时对海豚岛充满依恋,她觉得自己已是海岛的一部分。很显然,同样的故事,现代作家所要表达的更符合时代的伦理需求、价值观念。

四、教学“精彩片段”时多一点文学角度的感受与赏析

语文教学,诸多努力都要指向体验和表达,否则,教学的学科特征就不明显,通俗地讲,语文味就不浓。《鲁滨孙漂流记》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内容是一方面(以前的课文侧重于内容介绍),表达的独特与创新也是一方面。例如,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读来显得真实可信;例如很多评论家认为《鲁滨孙漂流记》采用的是一种新的“小说”式语言,中产阶级在日常生活和经营交易的语言,这种文学语言平实朴素,不肆渲染,贯穿着“账簿”精神。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有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去读“精彩片段”。尽管文学的感受与欣赏在教学技术上是一个难点,但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我们的实践智慧作这样的努力。我自己在上“精彩片段”时,考虑到自己班的学生已经具有多次“共读一本书”和开展“班级读书会”的经历,因此我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讨论。例如“如果这个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写,会怎样?”例如“找出故事中的时间线索,谈谈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例如“在这个故事中,一件很简单的事,有时作者却会用很长篇幅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写,找出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又例如“作者在故事中会不时流露出自己的想法,从故事中找出一句表达作者想法的句子”。

附:《鲁滨孙漂流记》课堂教学简录

一、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了解大意;

2.浏览作品精彩片段,感受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的精神;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部分投影资料

三、教学时量:

2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

1.回顾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读了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部外国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2.引入

鼓励学生根据《鲁滨孙漂流记》书名猜想小说的内容。

(二)阅读梗概

1.了解什么是“梗概”

师:当我们对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的时候,我们总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这本书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你们有什么可以共享的经验?(内容简介、故事梗概、目录……)

师:那什么是“梗概”呢?(“梗概”是一本书“大略的内容或情节”。)

2.浏览“故事梗概”,了解小说大意

(1)学生自读故事梗概,自言自语故事大意。

(2)指名学生概括大意,教师随机点拨完善。

(3)同学之间就近互说,强化概括成果。

3.明确小说重点,并进行梳理

(1)明确小说重点。

师:“梗概”以比较短的篇幅让我们了解了小说的大致内容。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是写什么?(鲁滨孙漂流到岛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想方设法解决了那些困难。)

(2)梳理小说重点。

师:鲁滨孙漂流到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梗概”,并拿出笔把他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吃、住、孤独、恐惧……)

(三)阅读精彩片段

1.转移教学视线,关注精彩片段

师:读了故事梗概,你觉得哪一部分内容特别吸引人,你急于一探究竟?(学生自由说)

师:是的,《鲁滨孙漂流记》中有很多片段写得引人入胜,例如我们课本中节选的这个精彩片段,请大家读一读,待会儿谈谈你的感受。

2.阅读“精彩片段”,自由交流感受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你的理由是什么?

师:读了小说的精彩片段以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可以联系片段中的细节来说说。

3.聚焦经典细节,细读感悟

(1)聚焦“好处坏处对照表”,学生自读自悟。

师:在刚才交流细节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对“好处坏处对照表”特别感兴趣,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的发现往往角度新、感悟深。)

(2)结合学生感悟,引出鲁滨孙原话,围绕“聊以**”,多中形式读“好处坏处对照表”。

(3)联系自身实际,再谈体会。

师:今天我们像鲁滨孙那样孤身一人流落荒岛的可能性很小,但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反复读了“好处坏处对照表”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激发阅读原著兴趣

1.激趣

师:我们阅读了故事梗概,又学习了精彩片段,你还对哪些内容感兴趣?

2.引导

教师出示各个版本《鲁滨孙漂流记》的封面,引导学生选择好的版本。

具体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读了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部外国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师:这本书,你有读的兴趣吗?

生:我有读的兴趣,因为根据题目我认为这本书写的应该是一个关于历险的故事,我喜欢看这类故事。

生:我有读的兴趣,因为我们平时难得出一趟远门,更别说探险了,看这类书可以丰富知识和经历。

生:……

二、阅读梗概

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我们根据书的题目所作的猜想。当我们对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的时候,我们总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这本书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你们的经验是?(看“内容简介”“故事梗概”)

师:什么是“梗概”呢?

生:“梗概”是指一本书简单的内容。

师:是的,“梗概”是一本书“大略的内容或情节”。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故事梗概,想想这本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默读)

生:这个故事是讲有个叫鲁滨孙的人漂流到了一个岛上,一个人过着艰难的生活。(多名学生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情况随机点拨、提示)

师:他为什么会漂流到一个岛上,他是怎样生活的,最后结果怎样呢,谁能更完整地说一说?

生:(同学之间就近相互说)

生:小说讲了一个叫鲁滨孙的人,航海出外,不幸遇难,飘流到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下去,他在荒岛上努力劳动,以满足自己生活上的各种需要。他干着从最简单的到比较复杂的劳动,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荒岛上度过了近三十个年头。最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乘一只英国船回到了家乡。

师: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是写什么?

生:写鲁滨孙漂流到岛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想方设法解决了那些困难。

师:具体地说有哪些困难呢?他又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梗概”,并拿出笔把他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师:谁来比较具体地说说鲁滨孙遇到的一处困难?他又是怎样解决的?

生:首先就是没有住的地方。鲁滨孙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可以请求救援。

师:好,先解决住的难题。

生:从破船上搬下来的东西很快就吃光了,鲁滨孙又遇到了吃的困难。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山羊养起来。后来他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从船上搬下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到围墙里,后来结出了十几个麦穗。他用这点麦种反复种和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师:“吃”的问题也解决了,但花了了好几年的时间呀!

生:还有一点,就是“孤独”,幸亏还有一条狗和两只猫跟他做伴。

生: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恐惧”。有一天,他发现了野人的脚印,担心野人会吃掉他,于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后来,他再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他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

三、阅读精彩片段

师:读了故事梗概,你觉得哪一部分内容特别吸引人,你很想看一看具体的细节?

生:(自由谈)

师:《鲁滨孙漂流记》中有很多地方写得引人入胜。课本选了书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让我们欣赏。请大家轻声读读“精彩片段”,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学生轻声读)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应该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因为片段的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时间——“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后”,从这儿可以知道这个片段的大概位置是在“梗概”的第6自然段。

生:……(指名两个同学左右)

师:读了小说的精彩片段以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可以联系片段中的细节来说说。

生:我觉得那个小岛十分荒凉,鲁滨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生:我觉得鲁滨孙太孤独了,课文中写道:“至于那条狗,它是在我第一次搬东西上岸的第二天自动跳下船,泅到岸上来找我的,后来做了我多年的忠仆。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它却办不到。”

生:鲁滨孙要与蛇、与野兽甚至与野人相伴,假如是我,一定会被吓死。

生:我觉得鲁滨孙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很乐观。那个“好处坏处对照表”就很精彩。

生:对!我觉得他通过“对照表”也得到了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生:还有,我很欣赏鲁滨孙想办法计算日期这部分。他在一个大柱子上刻上了上岸的日期,在方柱两边,他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一个再大一倍的斫痕。这样,他就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年月日了。读这一段,我特别受感动。

生:片段的最后写道:“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这说明他曾经期待过有人来救他,但是不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自己努力想办法。我觉得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真实,很精彩。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觉得鲁滨孙“好处坏处对照表”特别感兴趣,读一读奥台尔这一张“好处坏处对照表”,想一想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对照表的左边与右边确实是一一对应起来写的。

生:我发现对照表中,右边的字普遍比左边多,说明鲁滨孙心里更在乎好处。

生:……

师:是的,鲁滨孙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就是为了找到“聊以**”的事情。“聊以**”是什么意思?(课件呈现句子: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的事情。)

师:鲁滨孙是如何“聊以**”的?(引读、对比读鲁滨孙记录的“坏处与好处”对照表。)

师:同学们,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鲁滨孙的心态非常好……

生:鲁滨孙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很乐观……

生:鲁滨孙能够知足安命……

师:今天我们像鲁滨孙那样孤身一人流落荒岛的可能性很小,但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我们要像鲁滨孙那样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克服困难,光明就在前头。

四、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师:鲁滨孙在这荒无人烟的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相信生命的力量,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敢地活了下来,最后终于获救。正因为这样,鲁滨孙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师:我们阅读了故事梗概,又学习了精彩片段。你还对哪些内容感兴趣?

生: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生:还有,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他是如何“教化”一个野人的呢?

生:……

师:那我们去找这本书来读读吧,你一定会被小说里生动的情节吸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