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打磨

孩子的读书需要老师推动——《乌丢丢的奇遇》班级读书活动记录

字体:16+-

我为什么要把“乌丢丢”推荐给孩子们

三言两语,说不尽“乌丢丢”的故事,更确切地说,《乌丢丢的奇遇》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首关于爱的儿童诗。乌丢丢原本是一条腿的木偶,但事实上,当故事真正开始时,他只是一只小脚丫,一只从木偶身上掉下来的小脚丫。是跛脚女孩珍儿从草丛中发现了他,像小姐姐一样照顾他,但独脚大侠乌丢丢更想念那个给他最初生命的人——布袋爷爷,更想念在舞台上表演给孩子带来欢笑的日子。于是,乌丢丢不辞而别,开始远行。非常幸运的是,一个爱写诗的老头儿吟痴老人陪他徒步寻找。在途中,他们遇到了遵守约定逆风而行的蝴蝶,遇到了相信种下鸡蛋可以开出花朵的小姑娘。在途中,乌丢丢亲眼目睹了“空心”的蘑菇人获得新生,心里装满了爱的雕塑家赋予石头以灵魂……读完整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人都在寻找,乌丢丢、吟痴老人、布袋爷爷、珍儿……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爱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鲜活、有趣。

很少有儿童文学作家像金波那样坚持高品位的写作,我相信这是一部潜在的可以成为经典的童话。说它可以成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其中每一章节的前面都有一首清新迷人的十四行诗,而且这些诗首尾连贯,可以融为一体,而是因为故事中弥漫了爱的温情,蕴涵着元气淋漓的儿童观、生命观。于是我郑重其事地向学生推荐了《乌丢丢的奇遇》。事后我发现,确实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平静地喜欢上了至少是接受了这个童话。

罗戚汇:我认为《乌丢丢的奇遇》很好看。这本书写了乌丢丢遇到的一些事和一些见解,表达了这个世界要有爱。故事最后,乌丢丢把自己的生命给了珍儿,这就是爱。

王钥淳:我认为《乌丢丢的奇遇》好看。虽然,它不是主要围绕乌丢丢来写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写得非常有趣,把不可能有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人”,这样就会让人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姚正阳:我喜欢《乌丢丢的奇遇》一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爱。读完后,让人感觉很温暖,既不是伤心也不是开心。我觉得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是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

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乌丢丢”

当孩子们都买到了《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以后,我就开始观察他们阅读的反应。对于成熟的阅读推动来说,“推荐”只是开始。

《乌丢丢的奇遇》似乎对大部分孩子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在断断续续地读,中间忍不住穿插其他书来看。如果没有我最后的期限规定,如果不是我跟他们一起在读,或许他们早就把乌丢丢放在一边了,因为他们有太多的事要做,“遥控器”也时刻在召唤他们。如果一本书不能天然地吸引他们,他们是有权利冷落的。

《乌丢丢的奇遇》为什么不能吸引他们?除了观察,同时我也直接问他们。其实,当学生把自己喜欢这本书或不喜欢这本书的理由说出来之后,他就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是这本书的主人,是他自己在看这本书。下面节录了三个孩子的看法。

周力:我觉得《乌丢丢的奇遇》不好看。因为乌丢丢寻找布袋爷爷和珍儿的过程是一路顺风的,并没有什么困难,没有惊险的场面。

沈雨齐:我觉得金波这本书有几章挺精彩的,比如说“逆风的蝶”,它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坚持,还有要知恩图报。但有几章我认为写得不是很清楚,我读不太懂。

何艾敬:我觉得《乌丢丢的奇遇》不好看。因为没有突出乌丢丢的个性,吟痴老人在这本书里抢了乌丢丢的风头。我觉得这本书的8~13章不像是乌丢丢和吟痴老人在经历一次奇遇,而像是一个个奇怪的故事,和我们的语文课本一样,一个个故事没有什么联系,可以单个儿拎出来,乌丢丢的存在与不存在,似乎不重要,不存在也可以,无非是把书名改成《吟痴老人的奇遇》。也许是我没有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过至少我现在还是那么认为。

经过观察、询问之后,可以发现孩子一下子不能接受《乌丢丢的奇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孩子们喜欢的是故事,并且对于故事孩子们有着自己的要求,它不一定要惊悚、紧张、刺激、残忍,但至少应该幽默、有趣、富有想象力,有许多奇思妙想,有比较明显的温情,最重要的,故事的中间应该有一双扑闪扑闪的儿童的眼睛。但是,《乌丢丢的奇遇》却是“成人的故事,虽然所有的木头人儿都在说话,而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怀旧的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干国祥读书笔记)另外,《乌丢丢的奇遇》似乎哲理意味太重,安徒生说,人们看我的童话,孩子们记住的是我说的故事,大人记住的可能是故事背后的思想哲理。

是啊,孩子们不会考虑什么教育意义的问题,他们只关心有没有故事。

其次,孩子们看书喜欢追随故事里的一个主要人物,他们喜欢和习惯了紧紧跟随一个主要人物喜怒哀乐,其他的人物只是陪衬和点缀。他们似乎不喜欢同时和书里的几个人物一起交朋友。当他们看到《乌丢丢的奇遇》这个题目以后,就非常迫切地想认识乌丢丢,然后和乌丢丢一起去冒险。然而当他们真正开始阅读《乌丢丢的奇遇》以后,他们发现这本书没有真正的主角,乌丢丢很多时候成了陪衬和看客,这让他们一下子难以适应。

当然,孩子疏离《乌丢丢的奇遇》,并不完全是作品的问题。儿童与文学作品,尤其是富有诗意的有象征意义的作品的距离,是需要通过“锻炼”来弥补的,所谓“锻炼”就是经常挑战阅读整本书,并且经常参与读书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和能力。

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乌丢丢

不管怎样,当老师郑重其事地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之后,有责任鼓励学生把书读完,做事情一定要有头有尾,除非你发现你的选择和推荐确实是一个错误。更何况,在我眼里,《乌丢丢的奇遇》是一部潜在的经典的儿童文学著作。

于是,我开始致力于引导孩子去感受到《乌丢丢的奇遇》的美妙之处,希望他们在一系列的师生互动中,喜欢上乌丢丢,喜欢上《乌丢丢的奇遇》,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聊书”。当我向学生推荐了《乌丢丢的奇遇》以后,总是“见缝插针”地问学生:“这本书好看吗?”“你看懂了吗?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我发现简单的问题却足以引起孩子对这本书的兴趣,事实上老师的询问同时给了他们压力。并且,如果你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孩子们很愿意告诉你他们对于这本书的困惑:没有心的蘑菇人为什么后来又有心了?已经死了的塑像为什么能牵住雕塑家的手呢?当吟痴老人有机会到“没有年龄的国度”去,回到童年,吟痴老人为什么不愿意?那首十四行回环诗真的是作者从河里捞到的吗?书里为什么要出现“可人”这样一个人物?吟痴老人自己明明知道种蛋并不能开花,为什么还要鼓励种蛋的小姑娘继续种蛋,难道仅仅是因为要鼓励她敢于想吗?不要怕无法应对学生的问题,学生提问时,不要急于引领、指导、点拨,这时候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还是由学生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宽松、随意的讨论平台。在倾听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可以把懵懂的提问者和深刻的洞察者这两种角色完美地统一在自己身上。问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时,他们会很真诚地提出一大堆问题,然而,开始讨论这些问题时,他们自己又能说出很深刻的见解,总之,都是他们。下面就是他们围绕一个问题的讨论记录:

问题:已经死了的塑像为什么能牵住雕塑家的手呢?

生1:因为雕塑家在这个雕塑身上倾入了自己的心血、灵魂。这尊雕塑已经融入了雕塑家的爱。

生2:因为这尊雕像已经被雕塑家赋予了生命。因为乌丢丢和吟痴老人有一双能发现生命的眼睛。例如书中写道:一个挑担子的老爷爷的雕塑在乌丢丢眼里变成了他最熟悉的演木偶戏的布袋老爷爷。在乌丢丢和吟痴老人眼里,每一尊塑像都是活的。

生3:我觉得那尊吹笛子的少女塑像活了,是在说这尊塑像永远留在大家心里了,成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回忆。

生4:我觉得少女塑像的复活是因为它经历了被爱与爱。面乌丢丢都在接受别人对他的爱,比如演木偶戏的布袋老爷爷、珍儿、吟痴老人。后面几章是写他回报爱。

生5:我觉得少女塑像的复活主要是想说明她给雕塑家带来了希望。

生6:我觉得这里主要是在说对艺术的热爱使雕塑家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读写结合”是很传统但很管用的办法。很多老师通过规定让学生写“读后感”逼着学生读完整本书。我尝试之后发现,写格式规范的“读后感”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当然,孩子不愿意写“读后感”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写,例如和书中的人物对话,例如改变故事的结局,例如化身为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等,学生一般还是乐意接受的,甚至还会觉得很好玩,因为这样的写不需要抽身出来理性地评判其中的人和事,这样的写是让学生获得了一次机会参与到故事中。举一个例子,在《乌丢丢的奇遇》的结尾部分,可人呼唤吟痴老人到“没有年龄的国度”去,和她相聚。然而吟痴老人不想舍弃年龄,因为年龄给了他衰老,也给了他阅历和智慧,他感受过欢乐和悲伤、爱与被爱,这是年龄老去的**。我们班里的吴嘉晨却饶有兴致地改写了这个结局。在她的结尾中,吟痴老人毫不犹豫地进入到“没有年龄的国度”并送给可人一枚闪闪发光的钻戒,然后,可人用港台腔开心地说:“那这间小屋就是我们的甜蜜小屋噢!”于是他们步入婚姻殿堂。看了这个结尾,我一直想笑。这种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与整部小说的基调与走向并不相符,甚至有些“庸俗”,然而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吴嘉晨,当其他孩子隐约地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时,她还像一个三年级小朋友那样天真。她总是那么笑眯眯的,永远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我想,让吟老与可人结婚,幸福地生活在甜蜜的小屋里,或许真的是她由衷的愿望吧。举这个例子我当然还想说明,对于学生“写”的点评千万不要过多地横向比较,哪个同学写得好,哪个同学稍逊一筹。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心路历程,我们老师点评时应该关注的是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少关注一点写作的技巧。

另外,我总在想,我们应该多创造一些有趣的读书交流方式。我以前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曾让学生根据资料与小说、图片,用硬纸板花了一星期的课余时间复原了两个大型城堡,然后在大礼堂还原了欧洲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活动我们汇报的题目就是“城堡阻击战”,多有意思啊,我们的读书交流活动,也应该多想想办法。台湾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针对不同的书有很多个性化的读书延伸活动,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然后创造性地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