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的基础。了解、研究学生就能做到从班级实际和学生特点出发,就能恰当地确定教育的起点,从而确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内容、策略和措施,最终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可行性、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内容
了解学生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情况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了解班级整体的基本情况
1.班级学生的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及出生年月、民族,生源情况;班级总人数、男女生比例、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少数民族生所占比例。
2.班级学生的思想情况。包括:团队员人数及所占比例;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各方面的表现;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干部与同学关系等情况。
3.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风气,班级在全年级中的学习状况,班级内部各科成绩的分布情况。
4.班级学生的健康情况。包括:学生的基本健康、体质状况,各种健康指标以及近视眼的百分比;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5.班集体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班集体是否形成、集体领导核心的工作状况;是否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班风形成情况及班级特点;班级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获得过什么奖励或批评。
(二)了解学生个体情况
1.学生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周边环境。家庭环境的基本信息主要有:学生父母的职业及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文化道德素养,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水平;周边环境主要了解生活小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学生最亲近的同学和朋友等。
2.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基本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各科学习成绩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的品德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及要求进步情况;遵纪守法、礼貌待人、文明习惯、集体观念、人际关系的状况等。
4.学生的健康情况。学生的健康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心理健康主要了解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着的各种心理障碍;身体健康包括学生的生活习惯,作息及课余时间的安排;有无疾病及诊治情况;起居和卫生习惯等。
5.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学生的气质类型、初步形成的性格特征等。
二、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了解学生和班级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了解学生最常见的方法。观察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状态观察法;另一种是活动观察法。
1.自然状态观察法。自然状态观察法是指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到学生的举止言谈、感情变化,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了解最直接也最真实。自然状态观察法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的各种表现都是其自然的流露,不含虚假成分。所以最容易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一贯品质,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
2.活动观察法。活动是班主任观察学生最有利的时机。一是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学习常规表现,如注意力集中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课堂发言及口语表达情况、对学习成绩的态度等。二是通过班级例会、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劳动等班级活动,重点观察学生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作风,以及学生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密切程度,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为使观察客观、真实,班主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注意观察的全面性。班主任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学生,既要重视活动中的观察、更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既要重视观察学生的优点,也要重视观察缺点和毛病,这样才能使观察减少片面性,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第二,要注意观察的客观、公正性。班主任观察学生切忌夹带个人的感情色彩。以个人的好恶,个人对某个学生的偏见,或者想通过观察证明什么,得到什么结论的做法都是不妥的。第三,要注意观察的经常性。无论是对班级整体的观察,还是对学生个体的观察,都不应只凭一次活动或一个偶发事件做出结论,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地观察,才能从现象看到本质。有的学生在某种场合下不暴露思想和行为,而在另一些场合可能暴露得淋漓尽致。因此,班主任在观察了解学生时,要经常反复地观察学生的变化,综合分析学生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为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提供依据。
(二)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班主任间接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班主任了解学生的资料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学生的档案资料,如学生入学登记表、学籍卡片、历年的学习成绩、操行评语、奖惩记载、体检表等。这些材料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学生过去的表现。二是学生个人的文字资料,如日记、作文、学习笔记、作业、个人总结、思想汇报等。三是班级各种活动的记录,如班级日志、团队活动和班级活动的记录等。
运用资料分析法了解学生,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有时资料反映的情况不一定代表学生的真实情况。第二,要把资料和现实结合起来。切忌先入为主,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要避免因此给自己工作带来偏差,导致工作失误。
(三)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与学生直接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与观察法不同,具有直接、主动、真实等优点,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最好的方法之一。谈话法有个别谈话法,如班主任与个别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集体谈话法,如班主任与班组学生集体谈话,或与部分学生座谈。
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注意谈话时机的选择。例如当学生取得成绩或犯错误时,当学生遭受挫折或故步自封时;当学生迷失方向或有良好表现时;当新学期开始或结束时;当考试之前或考试结束之后,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最好时机。第二,要注意地点的选择。谈话地点及场景直接影响谈话效果,其选择应使学生的心理放松,切忌“办公室围攻阵势”的出现。第三,要注意谈话方式。切忌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架式,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要讲究谈话艺术,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感化学生,消除他们戒备的心理,使其畅所欲言。
(四)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班主任通过对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多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在工作中,班主任有时要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生情况,调查访问的对象十分广泛,任何了解学生的人,如学生的老师、同学、家长、朋友、邻居、社会群众都可以作为调查访问对象。
调查访问有许多种方式,例如:开调查会、个别访问、书面问卷等。班主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根据现代人心理特点,最好采用个别访问方式调查了解学生。这样做声势小,影响范围小,不会因调查访问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个别访问要特别注意调查对象与了解对象的关系,过好过差都不合适,都会影响调查的真实性。
要注意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到的学生信息是单一片面的,需要对各种信息及情况进行综合,再加以分析,才可能得到比较真实的学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