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第四节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倾向与应对策略

字体:16+-

一、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倾向

(一)传统性别歧视导致的自卑心理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中有81.4%的人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其中被拒3次以上的占70%,4~10次的占18%(苏灵,2007)。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多次受挫,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求职心理压力,再加上性别角色冲突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女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自我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恐惧心理

根据苏灵(2007)的调查,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36.8%的女大学生希望自己是男性,认为男性拥有比女性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发展的空间更大。17.3%的女大学生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持认可态度。在事业和家庭发生冲突时,约62%的女大学生宁愿选择放弃事业而成就家庭。女性在角色冲突中,往往很难进行心理调适,而且她们也经常受到“成功恐惧”的困扰。

(三)职业期望值过高诱发的失落心理

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呵护更多,依赖心理更强,很多女大学生形成了职业期望偏高的心理,对于比较脏和累的职业类型都是比较排斥的。因此,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更美好的憧憬,她们希望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能够获得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但是就业市场中残酷的竞争,使得她们很快就产生失落和焦虑,无所适从。

二、促进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性别意识,健全性别平等法规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强化女性利益的决策机制。政策、规范和法律制度等,应建立在性别分析的基础之上;应开展性别意识培训项目,反对性别歧视,加大对性别劳动权利侵害行为的惩罚力度;在各种法律中体现出性别平等的条款,加强对贯彻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法律约束,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管理监督机构,把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列入国家劳动安全监察内容和企业劳动保护管理体系;对女性实行灵活的教育制度和弹性工作时间。建立生育社会保险基金。

(二)促进性别文化的进步

摒弃传统角色规范,建立新的角色规范,即男女两性平等互补。平等表现在价值的平等,互补表现在作用的互补。两性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承担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除了加强女性正规教育,还应特别强调女性终身学习、性别教育和职业设计教育。首先,培养职业女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其次,对性别差异进行科学客观的宣传教育,改变“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固有性别模式。最后,对女性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教育,提高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成功概率。

(三)帮助职业女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员工、直线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经理共同设计和实施的。作为组织要做好:(1)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并对员工的能力、潜力进行评估,确定员工的职业目标是否现实。(2)保存与职业有关的员工的资料,及时公布组织内部所有空缺的职位,给符合条件的员工一个公平的机会。(3)结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必需的培训(吴贵明,2010)。

(四)调适身心,提高竞争力

首先应当提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越丰厚,获得工作和取得成功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女性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应当不断学习和实践。此外,女性应当科学地对自我事务、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进行管理。科学安排时间和精力,不断调适自己,放轻松,开阔视野和眼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女性还应当充分考虑个性特征、自身能力、个人素质,选择自己所热爱的职业,融入企业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对选准的职业坚持到底,解放思想,与男性共同打造两性和谐的社会。

【本章小结】

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普遍面临三大困难,即缺少经验、缺少社会资源和压力大。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在身心发展与社会性方面有着与其他年龄人群所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五大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和五大社会性特征。

女大学生的五大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包括:身体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提升;自我意识鲜明,自我评价模糊;情感体验细腻,情绪波澜起伏;意志水平各异,道德践行偏弱;个性不够完善,身心障碍多发。

女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人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政治意识趋向成熟,价值取向多元冲突;学习兴趣更加广泛,职业目标逐渐清晰;生活空间虚实兼重,文化追求古今交融;经济差异明显存在,理财能力有待提高;人际网络趋密,交际困惑增多。

女大学生学涯发展中的社会化可以分为性别社会化、经济社会化、人格社会化、价值社会化四个方面。女大学生还应当从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角度进行学术化培养;在多方面加以修炼,达到职业素质要求,成为职业化人才。

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活划分为入学适应、学业发展和就业准备三个阶段。入学适应期可以细分为感受期(新鲜期)、接受期(调整期)、适应期(解决期)三个基本阶段。学业发展期可以细分为兴趣泛化阶段、目标萌芽阶段和能力成长阶段。就业准备期可以细分为职业规划阶段、见习实习阶段和求职就业阶段。

女大学生的早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面对现实,转变角色;开始新的学习;追求职业人的专业化。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倾向包括传统性别歧视导致的自卑心理,自我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恐惧心理,职业期望值过高诱发的失落心理。促进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性别意识,健全性别平等法规;促进性别文化的进步;帮助职业女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调适身心,提高竞争力。

【复习思考题】

1.女大学生的学涯发展特点有哪些?

2.大学生面临的五大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和五大社会性特征有哪些?

3.女大学生学涯发展的总体目标有哪些?

4.什么是学术化?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学术化?

5.什么是职业化?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化?

6.女大学生学涯发展阶段与目标有哪些?

7.大学生入学适应期阶段性特点与目标是什么?

8.大学生学业发展期阶段性特点与目标是什么?

9.大学生就业准备期阶段性特点与目标是什么?

10.女大学生的早期职业生涯规划有哪些特点?

11.女大学生怎样实现职业人的专业化?

12.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倾向有哪些?

13.促进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教学案例】

多元文化的企业

在宝洁的中国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是女性,35%的管理层由女性担任。宝洁在中国内地培养的首位总经理,正是一名女性。宝洁公司鼓励女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公司实施“在家办公”制度和弹性工作制,给女员工更多自由来协调工作和家庭的不同需求。事实上,公司给予恰当的支持,可以让女性员工在拥有事业的同时享受家庭的幸福感。

欧莱雅早在1998年就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创建了目前唯一的全球范围内奖励和资助从事生命科学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女性项目——“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该计划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

资料来源:彭贤杰,《女性职业发展与创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思考题:案例中的女性支持计划对女性职业生涯起到怎样的支持作用?

【推荐阅读资料】

1.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王凤基、何树莲:《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彭贤杰:《女性职业发展与创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姚裕群等:《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