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年级班主任带班策略

我的名字有内涵——自我介绍主题活动让学生尽快融入新集体

字体:16+-

谢勇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新班伊始,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同学之间也要相互认识,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团结协作,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

很多老师都会让新生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但这并不能让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由于陌生,有的学生不敢上台或羞于表达,让他人听不清、记不住他的姓名。这样的自我介绍,效果很差。为了让学生第一时间互相了解,我在班里开展了“我的名字有内涵”主题活动,效果非常不错。

一、活动设计与准备

我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站在讲台上,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在活动开始前的一周,我向学生宣布了这项活动任务,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了能够让所有人都能正确地叫出、认出、写出自己的姓名,我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并且书写要规范、字迹清晰、大小适中得体。心理学研究表明,音频与具体形象相结合,能够更快速和牢固地形成对文字的记忆。这样一来,同学之间就会很快相识,记录同学姓名时也不会写错别字。

其次,我还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名字的含义。每个学生的名字,都代表了家长对一个新生命的期冀与希望。让孩子了解自己父母为其命名的苦心与初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亲情、孝道教育,也能激发他们在新阶段的学习热情,促进每个人的成长。因此,我提前要求学生回家询问父母,当年为何给自己起这个名字,名字有何含义,是何寓意。

最后,老师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以积极赋义。这样做等于是表达出老师对学生的积极期许,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帮助他们悦纳自我,生成自信,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二、活动实施

活动当天,我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依次进行自我介绍。一个学生发言时,后面一个学生就在讲台下做准备,以减少上下场的时间间隔,节约时间,确保一节课能够完成活动。

活动按照预期顺利进行。每个学生都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姓名,虽然书写水平不尽相同,但是都工工整整、一笔一画地完成。他们依次做着名字解读,我也不时进行补充和点评。

有个叫小琦的学生介绍说:“我名字里的‘琦’和另外一位同学的‘绮’不同,是‘美玉’的意思。我父母起这个名字,认为我是家中一块美玉,是宝贝。”

我点评说:“琦,除了美玉,还有个意思是‘不平凡的’。你被父母视为宝贝儿,他们也期待你能够成长为不平凡的人。”

学生蓁蓁介绍道:“我叫‘蓁蓁’,这两个字当‘草叶茂盛’讲。因为我属马,所以我妈希望我能够吃得饱,所以草叶要茂盛。大家以后别错念成‘qingqing’。”

我补充说:“真好!吃得饱,才能长得好。家长的愿望虽朴素但实在,而且,我觉得她也希望你能够成长得枝繁叶茂,成为栋梁。大家记住正确读音,可别念错哦。”

学生们依次做着名字内涵的解读,个个颇有来头。台下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非常专注,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不少汉字的知识。

这时,有个叫思齐的学生怯怯地说:“我这个名字没有啥意思。”

我问他:“你问过你父母了吗?”

他挺不好意思,小声说“没有”。我就告诉他及全班同学:“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意思是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我觉得起这个名字是很有内涵的,它告诉你,要时时向好的榜样学习,争取达到他的高度。”

这个学生听后,很开心,我感觉他比刚才多了几分自信。

还有一个学生这样介绍:“‘冰砚’是我的名字。因为我五行缺水,所以用了个‘冰’字;‘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家里希望我饱读诗书,做个有知识的人。”

我点评道:“‘冰’这个字确实好,作为一个女孩儿,如果出落得‘冰清玉洁’是多么有魅力啊!我觉得这样解释更好,你认为呢?”

学生欣然对我点头,满眼盈盈的笑意。

活动进展得很快,每个学生都做了自我介绍。最后,我总结道:“我们中国人,每个人的名字几乎都是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远的意义。这是我们民族的特征,是中国人的魂。认识一个人,是从认识他的名字开始的,所以了解名字的内涵,很有意义。这能帮助你很好地记住这个人。刚才大家都介绍了自己名字的内涵,述说了它的由来,家长借此寄予我们希望,也表明了自我的志向。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闪亮的名字,我们要珍视,用言行举止捍卫其荣耀,用行为表现促使其辉煌。我们还要给予他人姓名以充分的尊重——不叫错、写错他人姓名;不给他人起带侮辱性的绰号、外号;不使用他人不愿意的代称。今天,我们已经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彼此,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团结、更加优秀!”

三、活动效果与反思

在活动现场,我已经感觉到学生们产生的积极自我认知,他们更自尊、自信了。整个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训练了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前,学生向父母询问名字的由来,是一次很好的亲情沟通过程,他们从中体悟到了来自父母、家庭给予的爱和希望。这有助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享受和谐的家庭生活。

老师的点评,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对自己产生了积极期待,并将之转化为在校、在家学习的动力。有家长跟我反映,孩子现在的表现要强过小学时很多倍,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教育。

通过这个活动,同学间的熟悉度很快达成,课代表每次收发作业都能准确地找到当事人;班级活动也能够很好地开展;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彼此团结得更为紧密。学生懂得了对他人姓名的尊重,既是一种道德感的提升,也是守法意识增强的表现。至今没有出现给他人起外号的现象,班里人际关系也很友善、良好。

我更看重的是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名字是中国人的民族符号,它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更加认同自己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这种文化上的传承,不仅对于一个班级,对于整个民族、国家、社会,都是极为需要的,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

当然,活动并非尽善尽美,还是略带缺憾的。因为自身学识和时间所限,虽然做了一些查询检索的功课,但我依然不能将所有学生名字可能赋有的积极含义都表达出来或表达清楚。建议开展类似活动的老师,事先详细查阅学生名字所用汉字的含义、典故。

活动中,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虽然我事先并没有做如何使用黑板、怎样书写姓名的要求,但学生依然表现出了很强的规律性。

当第一个学生将自己的姓名竖着书写在黑板上之后,后续学生就都是竖着书写姓名,没有人横着写下姓名;并且都是一竖行只写一个人的姓名,没有出现一竖行写下两个人姓名的情况(即便黑板有很大的空间);依次是从左往右书写的,没有出现一人在左侧写,后面有人去右侧写的情况。

我分析认为这班学生很守规矩,愿意按照既定要求行事,体现出很强的纪律性。但同时,我也担忧其创造性不够,缺乏个性的表达。这个发现也使得此活动有了衍生意义,我会在日后的教育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