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字体:16+-

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还需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一)综合的学科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的学科知识,而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教师在掌握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力求具备相关的音乐、美术、历史方面的知识,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争取掌握一些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知识结构使得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时能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整体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可以说“一专多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实行的分科课程,使人们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各级师范院校也根据分科的要求设置了专业。师范生一旦选择了专业,就很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不利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在“专”的基础上追求“博”,做到“一专多能”,做到文理渗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努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注意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知识的优势,倡导团体指导与协作教学。

(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可以使教师从深层次上理解教育思想的来龙去脉,提高教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从更高的角度去明了教育的真谛、价值和意义。教育理论还可以指导教师具体的教育实践,帮助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科学施教,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一个不善于用教育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不善于理论思维的教师,即使满腹经纶,也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来说,他们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如现代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而且还要深入地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

(三)特定的地域性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开放性极强的课程,不仅内容开放、活动区域也是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像学科课程那样由国家统一规定,而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是由教师和学生自主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场所包括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等广阔的社会空间;课程的实施会因地方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因此,作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想指导学生的问题探究、社会调查、文化体验等活动,就必须首先对地方和社区的发展状况,对其特有的地域性知识(主要包括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的状况、特有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有较全面的了解。此外,还要对学校的发展史和特有的文化传统、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和习惯等有较好的了解。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本区域内可以利用的所有课程资源,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