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目标的撰写要求与行为动词

字体:16+-

(一)校本课程目标的撰写要求

要制定与国家课程目标相呼应、和学校的现实需求相依托的校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者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在完成解读课程标准、研究学生需求、分析学材与教学资源等步骤后,需要细致地将校本课程希望达到的效果予以叙写并列出,还要斟酌课程目标的表述问题。

课程开发者必须对学生的成长状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识别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不同特点,撰写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校本课程目标。一般来说,校本课程目标的科学设计还需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全面、适当、清晰。所谓“全面”,指的是课程目标包含了“知识”“情意”和“行动”三个关键要素,或涵盖了学习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具体维度,能够全方位关注中学学生各个层次心智技能的养成,兼顾外显的行动和内在的思维、情感;“适当”是指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避免预设标准过高或过低,课程目标应可评、可测,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目标所规定的行为必须可评估、可把握;“清晰”是指要使目标尽量具体、明确,在拟定了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如果要精确描述课程目标,需要用ABCD规则来进行撰写,A是指行为的对象(aduience),B指行为(behavior),C指行为的情境(context of behavior),D指行为完成的程度(degree of completion)。这种表述方式将重点放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上,能更好地与最后的课程评价相呼应,但对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性发展和体验,则可能并不完全适合。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用展开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和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来表述,用以对应学生在课堂中全人发展和活动表现[10]。

(二)描述校本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

校本课程通常由各种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构成,是一种以探究、体验为主要方法的个性化学习课程,总体目标是为全校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掌握实用技能、内化价值观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性格塑造、态度养成等统一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制定和表述课程目标时,行为动词的选用要尽可能丰富、具体和准确,尽量做到可理解、可操作、可测评,同时要减少使用行为动词的随意性,避免通篇只简单地使用少数词语的情况。

1.关于知能的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可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基本层次(见表3.3),而技能目标的水平要求原则上划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种水平(见表3.4)。在表述关于知能方面的行为目标时,既可使用结果性动词,也能运用过程性动词。

表3.3 知识学习水平的划分与相关行为动词的表述

表3.4 技能学习水平的划分与相关行为动词的表述

客观地预测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水平,可通过丰富多样的行为动词予以表达。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知识和能力目标不能过多地使用诸如“培养学生……”或“让学生……”的表述方式,也尽量少用内省性动词(如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等),否则会显得教师才是行为的发出者,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课程目标的描述变得模糊和抽象。课程开发者应尝试多用一些表示主动的、外显性的行为动词,增强目标的可观测性,为后期的校本课程评价提供明确的尺度。另外,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校本课程不可能对此做出面面俱到的要求,在拟定课程目标的时候应该在各个水平层次之间设置合理的梯度,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列举不同实现程度的课程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2.关于体验性目标的描述

体验性目标划分为“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三个层次(见表3.5),关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也包含了结果性和过程性两类词语。

表3.5 体验性目标的划分与相关行为动词的表述

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的描述,关于体验性目标的设定不一定严格地进行层次区分。一般而言,很多课程目标都会把重点落在经历(感受)水平,强调学生通过参与课程而获得某种特别的情感体验。

本章小结

要避免校本课程陷入“成人支配学生”的泥潭,首先有赖于课程开发前期调查工作的有效落实。本章梳理了关于校本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关键步骤——确诊学生需求、分析课程资源、清晰表述课程目标,第一节主要解决“学生应当学习什么和希望学习什么”的问题,分析了诊断学生发展需求的必要性、相关参考维度、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二节列举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组成要素,阐明校本课程资源分析应当遵循的原则;第三节首先强调校本课程目标必须与国家课程目标相承接,提出了撰写校本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也给课程开发者提供了一些可用于描述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课程开发者树立情境分析的意识,学会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条件来设计适宜的校本课程目标。

总结

关键术语

章节链接

本章《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与第二章第一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部分内容有联系。本章第三节“校本课程目标描述”与第二章第三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取径”部分内容有联系。

应用

体验练习

1.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之前,应该从哪些角度考察学生的发展需求?

2.诊断学生需求的常用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请你介绍校本课程资源的构成要素,并论述课程资源分析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4.请论述什么才是合理的校本课程目标,再谈谈怎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校本课程目标。

拓展

补充读物

1 李子建.综合人文学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课程统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形式,《综合人文学科》是以“两岸三地”的中小学开发综合人文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系统地介绍综合人文学科的课程设计、实施与案例经验。其中在学生需求诊断、课程资源遴选、课程目标拟定上提供三地不同的做法和具体的案例,有助于读者理解本章内容和补充借鉴。

2 L. W. 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教育理论发展中一个里程碑,其对于课程开发及其中课程目标的编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一书是由三位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三位课程与教学专家、两位测量评价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与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多年集体工作完成的,其中对于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是按照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来分别的,对于读者理解校本课程目标撰写,特别是知能领域的目标表述,有着借鉴作用。

在线学习资源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http://www.ibe.unesco.org/en/communities/community-of-practice-cop/join-thecop.html

该网站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的课程专家创建,旨在为实施全民教育共享全球教育资源,促进课程领域的知识、政策和举措上的创新。

[1]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37.

[2] Martin,D. J. ,Loomis,K. S.,Building teachers: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introducing education,Belmont,CA:Thomson/Wadsworth,2007:3~15.

[3] Skilbeck,M.,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Harper & Row Ltd,1984: 2~5.

[4] Marsh,C. ,Day,C. ,Hannay,L. & McCutcheon,G.,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49.

[5] 改编自:田海燕.学校课程开发中的学生需求分析. 中小学管理,2003(12):21~23.

[6] 刘世民,张永军.亚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重要价值取向.中国教育学刊,2013(4):44~47.

[7] MacLeod,B. & Keirstead,M. ,Museums and Schools: partners in education, Museum Quarterly,1990(8): 17~22. 转引自:李君.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6~17.

[8] 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6~17.

[9] IBE,Moving Forward on Community of Practice and Networked Communicatio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2005.转引自:袁潇,徐辉.共享全球课程资源: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电化教育研究,2011:58~62.

[10] 吴国珍.综合课程革新与教师专业成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