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人为规定的,受人们的课程观、课程价值观及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也受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可以说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提出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例如,泰勒(Tyler)以学习经验作为课程内容,专门规定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15]: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蕴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又如,普林格(Pring)将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从社会、学习者和文化学等多重角度提出了关于知识选择的构想[16]。认为知识的选择应该考虑:(1)社会的效用;(2)社会责任感;(3)共同文化修养;(4)个人满足感;(5)认知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以探求真理为主,即便不会引起学习者极大的兴趣,社会实用价值也不大,但却有很大的认知价值);(6)家长和社会的要求;(7)心智能力,如“探究某种论辩的理由”“找出论据和尊重论据”“组织和表达思想”对不同观点的分析,以及训练于非本质处发现本质的能力等。普林格的构想实际上将知识的认知发展价值、社会效用及知识对个人情操陶冶等价值容纳在一起加以考察,并在知识选择时,把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还有学者从哲学的、心理学的、技术学的、政治的和实践的五个方面来考虑选择学习活动的准则[17],其中哲学原则强调价值观在内容选择中的基础作用或价值判断作用;心理学原则关注所选择的内容能否引起最佳的学习行为;教育技术学原则主张对学习任务作具体分解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列,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条件;政治学原则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政治或相关社会团体的要求相一致;实践性原则关注课程内容付诸实践的可行性、经济便利性及其实际效果。
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校本课程的特点,我们认为,在选择校本课程内容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要求。
(一)方向性原则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顺应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趋势,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和价值定位,以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作为课程内容取舍的基本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明确规定了学校教育性质和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要,校本课程开发也必须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开展相关工作,尤其是要依据教育目的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精神来指导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追求平等和高质量,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让每一个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向前发展,成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及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二)协调性原则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处理好学科、学生、社会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抓住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矛盾,将学生需要、社会需要与学科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校本课程内容能够彰显课程价值观,成为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例如,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价值观必然要求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主导取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社会生活实践。具体而言,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已有经验等来选取知识,所选择的知识不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手段,一种服务于学习者探究问题的工具,由此选择出的知识,虽不像知识本位取向中那样逻辑严明,但却具有宽泛得多的知识范围。诚如有学者认为,只有经过学习者本人选择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内容某些个人的意义,才会有真正的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可以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的奖惩。让学习者通过亲自选择知识来探究问题还可以挖掘学习者的潜力,个别差异问题也会由此迎刃而解。此外,让学习者参与知识选择的过程,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18]。
(三)适切性原则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现有水平。校本课程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积极投入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他们能够胜任的,能够帮助学生学有所获并维持后续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协调发展。针对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开发目标异化、开发范围狭窄,对学生需求诊断不够科学,内容设置单调、偏重于学科类课程的拓展和知识教育等问题[19],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诊断学生发展需求和定位校本课程目标,整体把握课程系统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实水平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合理选取和组织相关课程内容。
(四)可行性原则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符合学校实际。选择校本课程内容,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各类资源,要能够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合理的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顺利达到校本课程开发预定的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及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当前上海思源中学以校名“思源” 为出发点,确立了“思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源”的学校文化建设及课程发展的目标,以“民族传统特色技艺教育” 为学校特色形成生长点,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先是以武术教育为突破口,再进一步将部分民族传统优秀技艺引入学校课程,选择民乐、武术、围棋、剪纸、茶艺、陶艺、舞龙舞狮、腰鼓秧歌、京剧脸谱、古诗词咏诵等多种中华传统技艺,形成在“思源”课程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基本框架[2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有效性原则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统一。有效果是指所选取的内容付诸实践后能够顺利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实现预期目标的手段;有效率是指对内容的选择组织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避免分兵作战、封闭开发、交叉重复、重开发轻使用等弊端,以合理的时间、精力、资源等的投入取得预期的成效;有效益是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学校文化建设或特色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