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评价

字体:16+-

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作为该门课程建设行动的总结和回顾。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可以是总体评价,也可从学生学习成效、教师专业成长、满意课程、负担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考察评价(见表6.21)。

表6.21 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总体检核表

(一)学生的学习成效

包括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参见本章第一节。另外,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最直接的感受者,学生对校本课程实施后所产生的看法也是评价和改进校本课程的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可以通过问卷或调查表的形式来收集信息。问题参考如下:

1.这门课程达到学生预想目标的状况;

2.教师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主参与学习的状况;

3.教师讲课或安排的活动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状况;

4.教师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状况;

5.教师协调课程教学、使用、驾驭教学材料的状况;

6.学校外部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实施的状况;

7.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关照状况;

8.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状况。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除了学生发展,教师也应在其中增进课程意识、获得课程理解、提升课程知能。为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也应是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用检核表实施,请教师进行回顾反思检核(见表6.22)。

表6.22 校本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自检表

(三)学校的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学校个性化、多样化办学。校本课程对于学校发展的效果评价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1.课程是否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及文化精神,依托学校核心文化或地域核心文化开设。

2.课程是否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3.课程是否开发利用了学校所在社区及学校本身的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课程是否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培育、形成或挖掘提炼。

5.课程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培育特长人才、拔尖人才。

6.课程是否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乃至品牌学校。

最后,在以上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的分项评价基础上,再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系统评定校本课程开发,获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概况。综合评价表[80]见表6.23。

表6.23 校本课程开发综合评价表

本章小结

泰勒提出课程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瓶颈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因为评价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至今步履艰难甚至形同虚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缺乏课程评价尤其是校本课程评价的知能。本章不求面面俱到,主要围绕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学生”和“课程”的评价来展开。学生评价是评价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课程评价主要考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校本课程实施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当代一些重要理论思潮如多元智能理论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评价影响巨大,本文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评价的适宜方式及其操作实施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所涉及的情境分析与目标定位、方案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效果四个环节的评价则是校本课程自身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的初步建议,提供给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实践者借鉴。

总结

关键术语

章节链接

本章《校本课程评价》与第三章《校本课程目标设计》、第二章第一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及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应用

体验练习

多项选择题

1.校本课程评价主体包括( )

A. 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导 B. 课程开发教师

C. 社区及家长 D. 学生

E. 高校课程专家及教研员

2.下列哪两项不具有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评价的特征?( )A. 从校外购买试卷来评价B. 根据课程目标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C. 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D. 聘请外部专家对学生进行评测,学校本身不参与

3.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评价什么?( )A. 课程开发的背景B. 课程目标的设计C. 课程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资源的选定D.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E. 课程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发展效果

拓展

补充读物

1 Skilbeck,M.,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4.

本书主要探讨了如何设计、反思及发展校本课程,从而更好地在国家课程脉络的框架下,结合本地资源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

2 Marsh,C.,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The Falmer Press,1990.

本书介绍以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英国的校本课程发展作为案例,探讨了在不同地区校本课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在线学习资源

ER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教育资源库 http://eric.ed.gov/该资源库由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创建,堪称教育出版物的指南,囊括数千个教育专题,提供自1966年以来完备的教育信息。

[1] 刘霞.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理念与方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0~24.

[2] 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1.

[3] 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9.

[4] 胡胜利.建构主义的学习评价观与学生评价.http://www.ycedu.org.cn/yceduzt/ShowArticle.asp?ArticleID=3409.

[5]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外国教育资料,1998(2):24~29.

[6] 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0(3):38~43.

[7] 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只提出了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7种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分别在1996年和1999年提出。

[8]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9.

[9] 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19~120.

[10]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55.

[11] Howard Gardner.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75.

[12] David Lazear.落实多元智能评价.郭俊贤,陈淑惠,译.中国台湾:远流出版社,2000:97.

[13] 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教育科学研究,2002(4):28~30.

[14]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31.

[15] 霍力岩,赵清梅.多元智力评价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科学,2005(3):28~30.

[16] Howard Gardner.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73.

[17]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1.

[18] 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55.

[19] 夏正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的构想.课程·教材·教法,2003(11):24~29.

[20]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219~224.

[21] Gary D. Borich & Martin L. 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79~182.

[22] 卢雪梅.实作评量的应许、难题和挑战.http://cnc.elab.org.cn/home/worldwide/assessment/assessment_07.htm.

[23] 唐晓杰.课程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12.

[24] Stiggins,R. J.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1987(3):33~42.

[25] 唐晓杰.课程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13.

[26]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230.

[27] 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78~183.

[28] 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1.

[29] 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2.

[30] 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84~186.

[31] 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86.

[32]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241.

[33] Gary D. Borich & Martin L. 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98.

[34] 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71.

[35] 参见: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224~226;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83~184;张咏梅,孟庆茂.表现性评定及相关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27~31.

[36] 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80~181.

[37] 张咏梅,孟庆茂. 表现性评定及相关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27~31.

[38] 李坤崇.多元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1:158.

[39] 参见: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302~303.

[40] 李雁冰.“研究性学习”可资借鉴的两种评价方式.教育发展研究,2000(11):22~24.

[41] 谢洁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质性学生评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26.

[42] 康建琴.档案袋评价在教育中的运用.山西档案,2005(6):41~42.

[43] 柏灵.学生档案袋评价方法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山东省A市新星中学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1.

[44]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课程·教材·教法,2004(5):23.

[45] 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85.

[46]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309~310.

[47] 徐芬,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14.

[48]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309~310.

[49] Scott G. Paris,Linda R. Ayres.培养反思力——通过学习档案和真实性评估学会反思.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2.

[50] 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06~207.

[51] 改编自: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课程·教材·教法,2004(5):23.

[52] 多彩光谱项目从1984年开始,历时9年,致力于将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图佛兹大学大卫·亨利·费尔德曼教授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开发出一套与传统的标准化测试不同的、与多元智能理论相适应的儿童智能评估工具和发展儿童多元智能的活动系列。该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中开发出了针对七种智能中的15种能力的评价标准,并特别指出,尽管这些评价标准是基于他们对4岁儿童的研究制定的,不过经过相应调整之后,许多标准可成功地用于小到3岁、大到6岁的儿童。

[53] 改编自: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李季湄,方钧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1.

[54] 多彩光谱中的艺术夹是视觉艺术领域最基本的评价工具,既包括一些结构性的活动,也包括儿童在校所创作的其他作品。艺术夹用来收藏儿童一整年的艺术作品,包括素描、绘画、拼贴画、三维作品等;评价标准包括儿童对线条和图形的运用、色彩、布局、细节、表现力及具象性等方面。

[55] 改编自: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李季湄,方钧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9~200.

[56] 改编自: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李季湄,方钧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1~202.

[57] 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2.

[58] Feuerstein,R. ,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lated performers: The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ice,theory,instrument and techniques,Baltimore,MD: University Park Press,1990:165~169.

[59]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07.

[60] Budoff,M. ,The validity of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Lidz,C. S.,Dynamic Assessment: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on learning potential,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87:52.

[61]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06.

[62] Carlson,J. S. & Wield,K. H.,Using of testing-the-limits procedures in the assessment of 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1978(3):82.

[63]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07.

[64] Campione,J. C. & Brown,A. L. ,Linking dynamic assessment with school achievement,In Lidz,C. S. , Dynamic Assessment: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on learning potential,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87:82~115.

[65] 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06.

[66]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08.

[67] Burns,M. S. ,Vye,N. J. & Bransford,J. D. ,Static and dynamic measures of learning in young handicapped children, Diagnostique,1998(2):59~63.

[68] 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11.

[69] 赵新亮,周娟.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实施策略.教学与管理,2011(4):30.

[70]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4.

[71] 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9):14.

[72]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2~73.

[73] 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9):15.

[74]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 课程·教材·教法,2004(5):22.

[75] 改编自第二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2014年1月。

[76] 检核表均选自:黄志红.课程整合的历史与个案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1~143.

[77] 刘兆瑞.校本课程评价的实践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7(19):44.

[78] 黄甫全.大课程教学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0(5):3.

[79] 转引自:林一钢. 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9):16.

[80] 改编自: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课程·教材·教法,200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