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课程改革经历十余年,“课改”深入到我国各层次教育系统,对中国基础教育而言是深刻而广泛的。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1]《纲要》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课程管理及其功能(见表7.1)。[2]
表7.1 我国课程管理的层次及其功能摘要
教育名言
管理者把事情做正确,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情。
——本尼斯
三级课程管理规定了各类课程的比例:国家课程占80%左右,地方课程占5%左右,校本开发课程占10%~15%左右。[3]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背景,让地方和学校在课程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校本开发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成为许多中小学,尤其是优质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二)理论背景
随后,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学校实践中都刮起了一股“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课程领导”议题。钟启泉(2002)用“比较陈旧”“概念已经消亡”来形容“课程管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等国家多用的“课程领导”的概念,并认为课程领导的“新”主要表现为“改变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的认识……学校本身要把日常的课堂时间活动作为自身的东西加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实施。”[4]虽然教育理论界就“课程领导”的话题展开了持续和激烈的讨论,但基本上认可了“课程领导”这一词,其内涵的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等特征,回应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实践背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5]学校特色化办学,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努力的方向。基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都是学校特色体现的重要方式。我国部分学校在构建或展示学校的课程体系时,纷纷把校本开发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结构中的一张“名片”,展示了学校传统与学校文化、办学理念与特色、资源等。在学校特色建构过程中,如何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整体规划,在实践中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都离不开课程领导的作用。
从政策、理论、实践背景三个层面来看,课程领导问题都是当前学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校本课程发展中的课程领导,对校本课程的质量、学校课程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