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教学策略

第一节 学会了解自我教学策略

字体:16+-

学习是以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人的成长,是人以自身当下具备的力量去探索、认识、理解世界,并在此过程中使自身的力量得以显现,使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任何学习都建立在自身具备的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自身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因此,人只有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他人,并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以恰当的方式与世界和谐相处,并在促进世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了解自我是认识他人、自然、社会并与其和谐相处的起点和基础。本节我们侧重从宏观上探讨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尤其是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

一、给学生传授关于自我的知识

结合相关课程以及相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了解和体察自我的需要、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自我的气质、能力、性格,了解自我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等;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学校、民族、祖国;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使学生逐步了解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了解自己生存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明确自己在世界之网中的位置。这些逐步扩大和增多的关于自我的知识,可以加快学生了解自我的进程,使学生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为学生了解和理解他人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感受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人总是在与世界(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互动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并逐步产生自我意识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我是谁、我生活在哪里、我和哪些人及事物生活在一起等事实性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要认识到他者的存在、大自然的存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存在和自我的内在的关系,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用心地体察和感受这些关系,领悟世界的各种存在对人生的意义,为学生能与世界和谐相处奠定认识和情感的基础。教学中我们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假如没有……”的讨论,例如,假如没有他人,假如没有森林,假如没有文化,假如没有国际交流等,我们会怎么样?让学生深入体会自我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中的,认识自我也包括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以及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联与密切联系。

三、培养学生的反省能力和习惯

反省能力是个体认识、洞察和监督自身的能力,即个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来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它不仅是完善自身的重要方法,也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明朝洪应明指出“静中观心,可见真妄”(《菜根谭》)。宋朝范浚要求人“过生于心,则心悔之,勿复失诸言而已矣”(《悔说》)。他们都强调反省、检点自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排除内心的迷惘和阴霾,提升灵魂的内在境界的重要性。反省强调“反求诸己”,不仅有助于个体更深刻地觉察、分析、评价自我,进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获得发展。因为当一个人解剖了自己的思想,检视了自身后,也就会随之改变对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实现精神的超越;同时也会调整自身的行为,追求更好地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四、引导学生悦纳自己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喜爱自己,就是开启了永不终止的爱情故事。”悦纳自己将会带给人无比的自信,不但会把人引向成功的道路,而且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无穷的信心和希望,使个人更好地与世界共处。

学生了解自我的同时还需要学会悦纳自己。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所拥有的周围的一切,能够坦然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前提。了解并悦纳自己的人才能相信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不会在自卑中自暴自弃,而是会坦然接受一些不称心的事情,并不断进取;才能会看到差距和希望,放下心灵的包袱,轻装前进,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罗森塔尔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成效,不仅仅是因为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期待和关爱,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使这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了改变,使他们更加悦纳自己,并引起了自信心、自尊心以及交往行为等的改变。

现实中,有些教师和家长由于“恨铁不成钢”,受“棒打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等消极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往往采用责骂甚至其他严重的惩罚手段对待学生。这些行为实际上是教育者在心理失控的状态下所采取的消极的心理补偿措施。有极少数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心理调整的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而那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会因此形成自卑、自责的心理,严重者会自暴自弃。这样严重影响了他们和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交往与合作。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黑暗,就永远站立在灿烂的阳光中。”只有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和悦纳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身体形态、重量等生理特征,以及心理、意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悦纳自己和不悦纳自己的人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认识自我;也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感受被同伴欣赏的快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还可以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个性优点、缺点环境机遇,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悦纳自己。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自我与他人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感受和体悟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使他们明确自己在世界关系之网上的位置,明确自身的优点、长处与不足和缺陷,进而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和他人相处,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提升自我。

[1] 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