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教学策略

第三节 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原则

字体:16+-

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时既要预先有自己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计划和考虑,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又不囿于自己已有的想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反应和学生共同生成学会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加强预设,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使命就是“为学而教”,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引路人身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发挥自己引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作用要有高屋建瓴的规划和考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特性,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生命特性,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以及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同时考虑学习介质的特性,考虑学习情境的特性,以及自身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调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与行为,在全身心对教学的融入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帮助,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忽视或放弃教学的预设性,就是放弃了教学活动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使特殊的学校教学活动混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决不能放弃引导之责,而是要在预设中规划学生学会学习的航程、方向和进度。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看待,并且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预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和执行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流于口号式的倡导。

二、灵活引导学生的随机生成

强调预设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用预先设定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思路僵硬地规束学生、限定学生,把预设的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只注重教师设想的或近或遥远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当下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而是要通过预设来确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又给学生在教学中生成学会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供足够的空间,并恰当有效地加以引导。

人的“非特定化”意味着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开放性、适应性和可能性,人的生命总是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产生新的意义,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非确定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使人永远处在生成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在充分认识学生生命的未完成性、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等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变化、生长,理解他们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的生命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生命蓬勃成长的历程。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在执行预设方案的同时,积极、敏感地关注学生在教学中被引发而生成的新的或不同于教学预设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学会学习而教,为学生成人而教。正如一位教育思想家所言:“真正的教显然不是以固定的学习能力为导向的,否则它就退化为仅仅是应用已经获得的学习心理学结果。那样教学便会变成信息传送,则教学论便会变成一般教学理论。确切地说教首先在于开发对一定事物的学习能力,促进天才的开发,而不是封锁它。教也不仅仅面对有学习能力的人群,而是引发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因此生产性的教的事情乃是成为人的事情。”[1]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执行自己教学方案的机械载体,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一切,并恰当地加以引导,才会使对学生学会学习的引导更有针对性,更有现实性,更有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价值。

三、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

预设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脱离教师的预设,自由的生成。教学预设不是要严格执行教案限制学生的学会学习的思想与行为,相反,是要引导学生生成开发新的学会学习的思想与行为,使学会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通过教师的教学预设展开学会学习的教学,有助于使学生理解学会学习教学目标的确立、学会学习的内容、学会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学会学习的过程等,熟悉学会学习的基本思路与做法,最终不需要教师的预设,自主建构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会学习的个性化路径,达到得“渔”而不仅仅是得“鱼”的目的。“预设”是不可少的过渡,“生成”才是教学必要的理想追求。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才会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理想化为现实。

当我们把教学作为“系统”来考虑时,预设教学的行为谓之“教学设计”。它不仅是教学实施之前的行为,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行为。但预设容易使人感到教师立足于教学的系统之外,设定环境以便达成预设目标。而“生成”,则强**师也是系统中的一分子,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积极地参与学生经验的变革,同时,教师自身也反作用于学生,在学生的“生成”中发挥作用。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单纯地计划和操作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以便导致预定的结果,而是教师自身也作用与反作用于学生,成为交互作用的教学中的一种能动的存在。生命“既不是一个‘部分’,也不是一种特殊的功能。它是包容一切的功能,存在结构之所有因素都参与其中。作为精神的生命,人只能在人之中,才完全实现了存在之结构”[2]。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轨迹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动态转化的过程。

但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尽管它表现得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对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来说,其目标就是在生成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发展。一方面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促发学生在与文本及师生的对话中,生成属己的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已生成的这些资源向着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有选择地重组、提升和扬弃,在开放的目标中弹性地纳入新知识、新思维和新方法。这样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引导与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结合起来,使教学富有灵性和充满生命活力,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质疑不是虚设,是自觉而灵动的建构;想象不再虚幻,是丰厚而深广的联系;对话不会成为学生揣摩教师心态的假性应答,而是情思交融的心灵碰撞。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程序和规范,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封闭、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充盈着生机和灵性的“意味”;教学被庸俗化为无须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要克服这些弊端,避免用固定的目标限定人,用封闭的形式束缚人,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把学生的成长完全限定在老师划定的轨道之内。而要代之以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复杂性、生成性,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开放地接纳学生的不同认识、突发的灵感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在教师有效的帮助下,在教学中自由、快乐、尽情地成长。

[1] [德]F.W.克罗恩.教学论基础.李其龙,李家丽,徐斌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2

[2] 蒂里希.蒂里希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