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变通原则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当下面临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机动灵活富有“弹性”和创造性地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活动,以使教学避免机械、刻板,在富有人性的氛围中进行。
正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有一些特定的策略,而且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但是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况的教学策略,所有的教学也不可能长期只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策略。每一次的教学都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教学条件等灵活变通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而且,在各种策略的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对其进行必要的灵活的调整,甚至在把握现有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对教学策略进行科学艺术地再创造、再加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策略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一、根据学生的的特点与表现变通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学生活的,他们是带着已有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及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来参与教学活动的。不仅如此,他们每个人还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以及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会各不相同,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出现许多偶然的、意外的情况;也决定了教学不可能绝对地按照教师事先策划的方法、步骤和程序进行。所以,在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以及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灵活安排。既要在教学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拘一格,不遵一法地进行教学设计、精心谋划、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仔细探讨有哪些教学策略、方法可供使用,哪些策略、方法最适合当前的教学,使用什么策略教学能达到最佳效果等,又要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灵活的态度,学会变通,要根据学生在当下学习情境中的实际情况和表现,灵活调整,富有弹性甚至创造性地应用。绝不能死搬教条,忽视学生作为生命活生生的和富有变化的存在,机械地执行既定教学程序或者刻板地使用某一种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会记忆的过程中,低年级可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示范,加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记忆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形成对记忆的兴趣,并逐步学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记忆的技巧与方法;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总结、体会和感悟、反思自身的记忆特点,在对照和比较中逐步掌握系统归纳总结、按照记忆规律复习、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与特点记忆等需要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完善的思维品质的相对高级的记忆策略和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高年级可以更多地选用讲演法、发现法、实验法以及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法,如“六步教学法”“八字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低年级则多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活动教学法。当然,学生知识基础不同,教学法的采用也应有所区别,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教学可以采用谈话法,相关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二、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变通
教学任务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它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总体而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的总任务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康成长。具体到每次教学,承担的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同,重点使用的教学策略也应不同。教师要善于对各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策略组合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灵活调整。如果是以形成某种思想意识和观念为主的课,如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就要更多地运用认识导引策略、情意调控策略、实践强化策略等,使学生在形成基本认识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如果是以掌握某些概念、公理、定律为主的课,就要更多地侧重于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推理、判断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当然,由于学生成长的整体性,一节课要完成多项教学任务,就可同时采用几种教学策略或一种教学策略为主、多种教学策略为辅。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内容价值最大化服务的。教师需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特点来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如物理、化学、生物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学中会更多地运用到学会发展智力的教学策略、学会迁移的教学策略、探究教学策略、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等;语文、历史、外语、政治、音乐、美术等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学中会更多地应用到发展情志的教学策略、体验教学策略、学会交往、对话、合作的教学策略、学会发展自我意识、自我塑造和开发潜能的教学策略等。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某些内容也可以更多地采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服务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可以变通运用于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存在某些教学策略只适用于某些学科和教学内容的问题。
三、根据教学条件变通
教学条件是指教学策略运用的人、物、时空等条件。人的条件首先是指教师和学生的条件,关于学生我们在前面已有所述,教师的条件主要是指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从事教师专业需具备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才能、专业心理素养和自身实际经验、个性特点等。此外,教学管理和教辅人员及社会相关人员的教育思想意识和相关能力也是影响教学的不可忽略的人的因素。物的条件主要是指学校、社会可能提供的物质设备条件。时空条件主要指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自然、社会以及互联网等活动环境和场域等。教学条件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善于根据教学条件的实际状况和变化,来灵活决定教学策略的使用。如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擅长使用的教学策略就可能会有区别,像李吉林老师擅长使用情境教学策略、邱学华老师擅长使用尝试教学策略,每位教师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汲取他人长处之精华,融会于自己的教学策略中,而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如学校的条件不同,有的学校没有基本的仪器设备,有的学校则普遍使用多媒体,人机互动策略就不能通用于两类学校。我们在坚持努力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变通使用相关的教学策略。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时亦如此。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坚持在兼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策略体系的整体性、稳定性的同时灵活变通的理念,根据所面临的教学各要素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际的教学情境、教学资源的特殊性、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以及其他教学条件的不同等,随教学的进程、环节及具体情况的变化,注意各种教学策略之间的有机配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以充分发挥教学策略体系的整体综合功能。另外,教学策略本身具有的谋略特征决定了固化的教学策略运用模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需要,绝不能以已有的策略运用模式去套用变化无穷的学习情境,其运用只能是灵活性与创新性的统一。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新的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教师还可以发现并总结出新的教学策略,以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实践取得更好的成效。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它们自身仅仅是作为手段而存在,教师的理念和责任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在我们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教学策略及其运用的同时,我们始终不要忘了,教师和学生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它还需要艺术的直觉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