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负责人的专业发展状态,直接影响该领域的实践质量;同时,其专业成长的核心力量,也就是实践本身。在当前背景下,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工作负责人的专业成长。
(一)行为方式更新
行为方式指的是主体以怎样的方式展开自身的行为。如果满足于上传下达式的工作方式,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如果满足于重复性地工作,发展的可能在哪里?如果满足于一时的轰轰烈烈,发展的根如何能扎下?如果满足于个体式的成就,又能走多远?学生工作负责人的专业成长,需要在富有发展内涵的专业实践中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负责人实现如下实践品质的提升:
一是走向研究性实践。学生工作负责人需要将研究的意识渗透到工作之中,从整体策划与具体活动开展,都需要研究本校基础、资源与空间,需要研究本校教师与学生的独特性,需要尊重学校与师生的发展需要。也只有在研究性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工作负责人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内涵性的提升。
二是走向创造性实践。学生工作不应该成为“重复”的代名词,学生工作负责人不能满足于依照常规来开展工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都在变化与发展,学生工作本身应充满丰富性,应以创造性为其特征。在工作中,这可以是内容的创造、方式与方法的创造、思路的创造。而且,当前我国学生工作的整体状态,需要更多创造性的实践来引领、推动和改变。
三是走向合作性实践。学生工作负责人需要与本校教师、学生合作,唯有此,才既能培养学生与教师,又能实现学生工作本身的内涵提升。学生工作负责人需要与社区、家长合作,学生工作本身的开放性,需要在合作中体现与发展。学生工作需要与教育行政部门与党团组织合作,从而融入区域性教育发展之中。这多种类型的合作,充满着发展资源,学生工作负责人可以在合作中,实现个体素养的提升、发展空间的拓展。
四是走向日常性实践。唯有凝聚为个体的生存方式,生活实践的育人价值才最终实现。同时,日常生活中个体的生存方式,可以成为人之发展的核心资源。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成长资源,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每一天、每一周的工作中,在时时、处处面对着的工作实践中,开展研究、努力创造、体验合作。唯有此,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成长之根,才深扎在学校教育实践之中;也唯有此,专题的培训、外出的参观、学历的提升,才能进一步丰富这一“主根”,才能促成学生工作负责人富有生命性的发展。
(二)思维方式发展
思维方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有研究者曾针对班主任的思维品质提升,提出要从被动应对式思维走向主动探索式思维,从封闭、自我中心式思维走向开放、互动式思维,从单一性思维走向两重性的辩证逻辑思维,从散点式思维走向整体结构性、序列性思维,要从静态式思维走向动态过程性思维。[14]鉴于学生工作负责人有着不同于班主任的工作层面与内容基础,其思维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形成整体性结构思维。学生工作的内容丰富,但同时也会陷于凌乱状态,更容易被点状思维所控制。而整体结构能够整体地认识具体的工作,清晰地界定具体工作在整体中对于整体的价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形成整体性结构思维,整体建构,尊重有机,实现“点”与“面”、与“体”的相互对话,促成学校学生工作整体性的形成与发展。
其二,形成长程性动态思维。学生工作在实践中存在与发展,充满动态生成性。同时,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教育介入,需要尊重学生在不同年段、不同阶段成长的特殊需要与整体的连续性。如此,微观至一次学生干部会议、一次升旗仪式,宏观至学校学生工作规划、长达十年或二十年的特色项目形成,都需要学生工作负责人在长时段的视野内认识与建构;活动与项目的展开,将实现基于学生年段特征的具体建构;一次具体的工作,将以前移后续的方式实现内涵的发展;定位具体过程的动态性,促成资源生成与过程重建,并反馈于该活动、项目的长程重建。
其三,形成融通性关系思维。学生工作本身就处于关系之中,其内部也存在多维的关系。融通性关系思维强调的是将各项工作通过有机融通,来实现整体设计和提升综合效益。在思维品质上,就需要善于发现核心问题与核心元素,善于建立联系,实现人与事、人与人、事与事、个人与群体、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通关系。
其四,形成介入性主动思维。学生工作存在于具体的环境之中。而当前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支持力量并不强大,社区与家庭的介入方式与介入内容有待改进,学生工作内部的基础亦不够完善。而变革的力量除了外部生态的改变之外,还需要学生工作负责人的主动推动。为此,面对具体的情境而努力发现其积极的因素,尊重条件但不放弃自我的责任,努力争取外部支持但更积极于自我的力量呈现,就成为学生工作变革中重要的思维方式。
(三)精神力量积淀
学生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有精神力量的教师,也同时滋养着教师的精神力量,彰显着当代学校转型与管理变革中的教师新形象。
有管理学家充满**地写道:“我们并非环境的囚徒。我们不被运气或生活所固有的不公平性所困。我们不被压倒性的挫折、自我造成的错误或曾经的成功所限。我们不被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每一天我们所度过的小时数,甚至是我们短暂生命中所能拥有的时光所禁。归根到底,对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我们所能控制的仅仅是那么一小片。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是自由的,因为我们能选择,我们能通过选择而实现卓越。”[15]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类精神力量是当前中国学生工作负责人和班主任等,所迫切需要体验、形成和发展的。
一要有教育的理想。学生工作极易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之中,原本很丰富的教育资源常常处于流失状态,很本真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工作负责人更需要以教育的理想指导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努力。曾有中学校长如此写道:“没有理想,我们便行之不远,因为教育者不能没有‘乌托邦’,如果我们被现实冲刷得一点浪漫情怀都没有了,那不光可悲,甚而有点可怜了。”[16]学生工作者的理想,与教育的本源相通,也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体现与实现。
二要有开拓的勇气。学生工作领域的变革是艰巨的,更是一个开发的过程,是面对可能性的过程,是迎接不确定性挑战的过程。因此,敢想敢为,具有极强的进取心,即使面对困难、失意、挫折,也百折不回、勇往直前,这些就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要有实践的自信。相对于课程与教学领域而言,学生工作负责人往往底气不足。但改革实践本身,需要并将滋养他的底气。他将能自信于自己工作的教育价值,自信于对教育工作复杂性的体悟,自信于自己及所有班主任、年级组长们的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
四要有发展的内需。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成长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工作的变革本身,也会向他提出新的挑战。此时,发展的内需就成为发展水平重要的基础。有发展内需的学生工作负责人,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与发展,能够在交往中学习与发展,也能够在与理论的积极对话中实现成长。
五要有生命的自觉。他需要体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受到学生工作带给个体生命的发展,尊重自己生命的价值。这种生命自觉,将建立学生工作负责人与其工作、与其所在的世界的生命关系,丰富其生命体验,增强其生命内涵,提升其生命质量。
[1] David F.Labaree.Someone Has To Fail:the Zero-Sum Game of Public School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0:219.
[2] James W.Guthrie,Patrick J.Schuermann.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Planning,Politics,Performance,and Power.Pearson Education,Inc.2010:vii.
[3] 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社会机构版),余江译,17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 李家成:《论学生工作性质的当代定位》,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下)——关于以“生命·实践”作为教育学当代重建基因式内核及其命脉的论述》,4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Aarol A.Dahir.School Counseling:Moving Toward Standards and Models / Hardin L.K.Coleman and Shristine Yeh.Handbook of School Counseling.Routledge,2008:39.
[7] [美]斯蒂芬·P.罗宾斯,大卫·A.德森佐:《管理学原理》,毛蕴诗主译,91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8] 吴遵民、李家成:《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16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 戴岳:《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载《当代教育科学》,2008(17)。
[10] 资料来源:http://www.ssnz.sh.cn/wm/index.asp
[11] 郭玉琴主编:《新晨会》,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12] John Dewey.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chool and Socie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18。
[13] 鲁洁、班华:《总论:21世纪的教育与班主任工作》,8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 王倩、李家成:《实现班级建设品质与班主任思维品质的双重提升——基于“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研究》,载《思想理论教育》,2010(2)。
[15] Jim Collins & Morten T.Hansen.Great by Chocie:Uncertainty,Chaos,and Luck—Why Some Thrive Despite Them All. 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11:183.
[16] 程红兵:《做一个书生校长》,4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