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索途:一位英语教师的求索之路

(三)期许:马不停蹄

字体:16+-

人生中,我磨砺心镜照汗颜,教书育人兴师德,崇尚科学,求智慧,育美德。我常常又“胡思乱想”,与众不同,以思考体现自己的存在,以思想展示自己的尊严,以自我嘲弄消除自己的尴尬,以自我批判提醒自己的无知。另外,我以“谦逊礼仪立世,不卑不亢待人,做事有度求真,说话有寸舒心”为准则,就此更好地树立形象,教书育人。

看今朝,当年的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能手、标兵,他们登门看望、叙旧、道谢,我只觉得教书育人这条路,我是走对了;我要走稳,要走得更实在,也要走得更轻松、更富有成效;同时,我还要不断汲取年轻人所具有的时代元素和养分,开阔胸襟,着眼当下,放眼未来,充实自我。21世纪,人类科技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超越了人类学家的预测和想象。高度智能化的世界正在或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与教育同发展,与学生共成长。

爱因斯坦曾对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一个人到60岁时,除去吃饭、睡觉、工作,还有很多业余的时间。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在一门学科上有所建树。”一番话点醒了周有光,此后他开始钻研语言学,成就了贤者们梦寐以求的梦想,找到了让人人都能认读中国汉字的工具——汉语拼音。

对于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应该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思考教育教学,管理好业余时间,让今后的日子总是充满阳光和快乐。因此,我要不断地听。我想每天听天下要闻,与时代同步;听天籁之音,净化自己的心灵,融入自然人事之中。听,与全球同步,在使用中学习英语,在学习中了解世界。

据美国的保罗·兰金(Paul Rankin)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语言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听”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听力是获取口语素材,克服哑巴英语的起跑线,更是获得英语高分的重要保障。中国人学英语一向以“眼看手写”为主。殊不知,真正打开英语速成之门的钥匙是耳朵——一个因为普通而被忽视了的超级学习器官。美国科研机构研究表明,“听”比单纯地“看”能让人多记住34%的内容,如果把“看”和“听”二者结合起来,记忆效果可以大大提高。

“说话”就源于“听”。婴儿降生就开始“听”,父母什么也不用管,什么也不用教。听着听着,他们就能分辨各种声音,就能听懂别人的话,突然之间开始咿呀学语;不知不觉中又会说很多很多话,这都是“听”的结果。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伊丽莎白·洛伏特斯通过实验得出“大脑靠耳朵运转”的结论。她指出,人类记忆语言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图像记忆,储存视觉形象;另一种是回声记忆,储存听觉形象。眼睛一旦看到某些图像或接受某些视觉信息,就会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储存在图像记忆中,但它很快就会消失,也许就在1秒左右。耳朵一旦接收信息,也同样会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储存起来,但它消失起来慢得多,需要4~5秒。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施里曼,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习天才。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听读的方法。不管背诵单词还是文章,他都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结果,每一种语言,他都只用了3~6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

因此,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听读结合,首先用耳朵直接听文章的录音,而非用眼睛直接看。从广义上说,阅读也是一个“用耳听”的过程——眼睛识别到图像信息之后首先会传到大脑,大脑将图像信息默读给耳朵听,转变成听觉信息,然后耳朵再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语言中枢,形成理解和判断。与其通过这样一个“绕弯子”的过程,我们还不如直接把阅读的文章拿来听。通过听有声语言材料,体验充满情感、抑扬顿挫的朗读音频,突破长难句识别与理解的瓶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将会迎来新一波的阅读文化的洗礼,从“文字阅读”到“图像阅读”,现在又到“听觉阅读”,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将变成一种流动的听觉体验。在网络时代,高容量的随身阅读设备带来了新的潮流,已经改变了我们阅读文字的习惯,发掘了另一种接受知识的器官:耳朵。“随身听”除了娱乐之外,还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新途径。

为此,我要继续努力放开自己的眼界,继续把自己融入真正的教育和现实社会之中,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和眼光去欣赏整个世界,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审视古今中外,帮助善学者达到精神上的丰富和旷达;同时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心智,磨炼技能,完善立世必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