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儿童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
早期儿童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是一个从实时自我认知到延时自我认知的过程。因此,探讨早期儿童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也要从这两方面依次进行。
(一)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
以往在关于婴儿自我认知发生的研究中,早期研究者多采用个案追踪观察的方法来记录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情况,如达尔文(1877)、普莱尔(1893)、狄克逊(1975)等,这些研究通常只是粗线条的勾勒出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的大致轮廓。后来的研究者多采用横向研究探讨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情况,研究数据表明,在18个月时婴儿通过点红测验的人数有显著的增加(Amerserdam,1972;Lewis,Brooks-Gunn & Jaskir,1985;Asendorpf,Warkentin,Baudonniere & 1996),但对于自我认知的具体发生过程缺乏细致地探讨,因为横向研究无法直接观察到婴儿自我认知能力出现的确切年龄,它只是简单地指出了获得一项能力的平均年龄,是样本中75%的儿童通过一个项目的年龄。也有一些研究从纵向设计的角度对婴儿自我认知进行观测,研究者每3个月检验一次镜像自我认知。但这种纵向设计对个体的观测是相当宽泛的,研究者对某种心理特征进行一年几次或一年一次的观察时,能够对其发展进行描述,但却很难抓住引发发展的变化进程。他们通常只是粗线条的勾勒出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的大致轮廓,对发生的详细过程缺乏细致的解释。变化是与年龄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婴儿的心理变化非常迅速,需要提高观察的密度。
通过以上分析,第七章在个案追踪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纵向追踪研究与横向研究的方法,考察14~24个月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婴儿自我认知发生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案追踪观察。对一名女婴进行长达19个月的纵向追踪(5~24个月,一周2次,一次2小时)。观察发现15~24个月可能是视觉自我认知发生的关键时间,15个月婴儿开始表现出不确定的自我认知行为。第二阶段,纵向追踪研究,考察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时间。采用微观发生设计,选取15名15个月的婴儿,纵向追踪观察至23个月。微观发生设计可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改进传统纵向设计,在变化的一段时间内对感兴趣的行为重复取样获得行为变化信息,能对个体变化和新的认知技能出现的稳定性进行识别并提供准确地描述。结果表明,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在15~23个月间发生并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婴儿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17.25个月;视觉自我认知各指标相继发生,镜像自我认知是视觉自我认知最早出现的标志,随后是客体定向能力、照片自我认知。观察中发现,15名婴儿中有1人在15个月就表现出明确的自我指向行为。第三阶段,横向研究。在纵向追踪研究中发现,MSR是视觉自我认知发生的最早指标,也是最关键的指标,因此在横向设计中我们选取镜像自我认知作为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发生的指标。纵向追踪研究只考察了15名婴儿的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时间,为了弥补纵向追踪研究样本量的不足,扩大研究的外部效度,采用横向大样本取样验证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为了详细准确地探讨婴儿自我认知发生的时间,我们在综合以往文献资料及纵向研究的基础上,横向研究选取14个月作为实验开始的时间点。横向研究结果发现,婴儿自我认知能力在15~24个月间发生,自我认知能力逐渐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其中,婴儿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第17个月;婴儿视觉自我认知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综上所述,从个案观察到纵向追踪研究再到横向大样本研究,研究者对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获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了解了中国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
(二)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
通过研究发现,早期儿童实时视觉自我认知在24个月前就已经发生了,那么早期儿童是何时获得的延时视觉自我认知能力,在发生过程中存在哪些特点?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又进一步探讨了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因此,以情境实验的方式,采用横向实验与纵向追踪相结合的研究设计,对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年龄
以往对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研究按照半年分段的方法,把早期儿童分为2.5岁、3岁两个年龄段,探讨其年龄发展特点。但是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个体变化是快速且细致的,按照半年划分年龄段可能会令发生年龄的确定比较模糊。比如以往研究认为儿童的延迟自我认知的发生是在4岁,但是对于儿童早期来说,以半年为区分阶段太过宽泛,所以为了更细致地探讨延迟自我认知的发生时间,本研究采用了按3个月分段的方法,以便更细致地考察早期儿童延迟自我认知的发生年龄。在横向研究中,对31~42个月的儿童,以每3个月龄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延时自我认知能力的测查。结果表明,延时自我认知能力大约在2岁半之后逐渐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发展,37~39个月是儿童延时自我认知能力发生的重要时期。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纵向追踪,鉴于横向研究中没有发现31个月和32个月大的儿童具有延时自我认知能力,所以将纵向追踪的年龄起始点定为33个月。对15名33个月的儿童进行延时自我认知能力的每个月1次的追踪测查,测查时间至42个月,精确确定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平均时间为38个月。
与以往较早研究相比,本研究得出的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年龄有所提前,这主要是由被试年龄取样的差异造成的。以往研究多以半年或1年为间隔划分被试组的年龄段,被试月龄差别较大,这种观测是相当宽泛的,容易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本研究在横向研究中根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特点,采用3个月为间隔的划分办法,首次采用较大样本(每组人数>35人)对延时自我认知发生时间进行考察,在原来基础上使发生时间更确定、外部效度好,可以详细准确地说明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特点。而在横向研究基础上所开展的延时自我认知追踪测验不但更加精确地确定了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时间,而且为延时自我认知在个体内发展过程的探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2.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性别特征
在自我问题的研究中,性别一直作为差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早期大量的成人自我意识研究均表明,男女在自我意识的很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如此,本研究中对不同性别儿童进行延时自我认知发生年龄的比较时却发现,二者并无显著差异。这同之前国外的同类研究以及近期国内儿童实时自我认知研究的结果一致。这似乎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儿童时期自我认知的发展差异较小,随着年龄的不断发展,自我认知成分越来越复杂,而不同性别的个体所受到的性别角色期望以及教育等都会有越来越多的差异,或许,这是导致两性自我发展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不同性别的儿童在延时自我认知发生测查任务中的一些质性表现却存在很大差异,如当被问及实验程序中的4个提示性问题时,女孩更倾向于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而男孩则更多的使用自己的名字或不作回答。目前的一部分观点认为,“我”“我的”这种自我代词的使用比名字的使用更代表着自我认知的高水平,能够使用“我”“我的”的儿童更可能发展起了“元自我意识”。而另一部分观点认为,女孩可能较早的使用自我参照言语是因为其语言能力发展快于男孩,研究者对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时间的考察中也发现,女孩的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早于男孩(见第七章第四节),而镜像自我认知的发展却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见第七章第二节),女孩言语发展的优势可能是本研究中男女儿童在被问及4个提示问题时其自我用词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男孩在观看过去自我事件录像时多产生微笑或惊喜的表情,而女孩在观看过去自我事件时则多产生微笑和害羞的表情。这可能涉及了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的表达问题,跟主试一起观看儿童过去自我事件的延时录像的情境可能触发了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的表达,而男孩女孩的面部表情差异则说明可能并非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而是男女儿童情绪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