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研究

二、未来研究展望

字体:16+-

为了改善上述研究的不足,研究者认为,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应该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儿童自我认知的多方法评定工具。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从多个视角出发,在使用情境实验所获取的初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脑电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地探讨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在机制、影响因素等问题。一方面可以实现多方面研究结果的相互印证,为问题本质的分析提供更多的线索;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今后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展测评工具的完善提供基础和平台。

第二,探讨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发生基础。

在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发生问题的后续研究中,在原有外在规律探讨的基础上,加大对发生基础问题的关注,深入地发掘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的内在机理,将有助于全面揭示儿童自我认知发展规律。

第三,深入进行早期儿童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研究。

本书对早期儿童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还远远不够。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采用个案追踪观察的方法,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婴儿早教老师对婴儿自我参照言语的使用进行录音,并由心理学研究者对语音材料进行转录、分析,详细考察婴儿自我参照言语的发生时间和发展特点。

第四,深入探讨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本书就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特点和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一种心理能力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对自我认知的发展变化过程与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第五,深入考察早期儿童自我认知与其他心理能力发展的关系。

本书考察了母婴依恋与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关系,教师期望、师生关系与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关系。但是自我认知的发展可能还同其他很多心理能力有关,如假装能力、模仿能力、心理时间旅行、延时满足、工作记忆、语义记忆、心理理论、朴素的物理学知识以及对情节进行审视和评估的能力等。本研究由于时间、精力等的限制,对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可能存在的与其他能力的关系并未进行充分探讨。因此,该问题同样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第六,扩大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研究对象。

本书只考察了健康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未涉及其他特殊样本,如受虐待儿童、早产儿童、特殊儿童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考察不同样本之间自我认知能力的差异。

第七,加强早期儿童内隐自我认知的研究。

根据双重态度模型观点认为,外显和内隐态度是相对独立的(Epstein,1994;Wilson,Lindsey,Schooler,2000)。而个体对自我的态度或者说对自我的认识也可能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种意识层面的加工。内隐测查更能反映个体的真实观念和想法(Wilson et al.,2000),对于早期儿童,如果能够有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测查方法,可以从无意识加工的角度考察其是否具有积极偏向,进而与外显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进行比较,揭示自我加工与情绪之间关系的深层次原因。

第八,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早期儿童自我认知与适应之间的关系。

西方文化中是相互独立的自我观,注重个人价值,东方文化则是相互依存的自我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群体关系。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影响以及社会对个体行为表现的接纳程度不同,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有助于解决自我认知与适应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年龄、文化、具体领域、特定情境等进行综合考察,有助于明确自我认知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第九,注重自我认知的不同群体差异研究。

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存在个体差异(Shestyuk & Deldin,2010;Watson et al.,2008),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群体(抑郁者、焦虑者、过度自恋者、退缩者等)的自我积极偏向,或者对其自我认知施加影响,揭示认知失调人群的本质问题,从而有助于临床的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