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研究

一、对孩子多进行感官训练,使其意识到自我的变化

字体:16+-

首先,经常给儿童创造认识自我的机会。例如,在平时生活中多给儿童录像和照相,经常让儿童看录像和照片中的自己,了解录像和照片中的儿童就是自己;也可以带领儿童玩“惊现玩具”任务,让儿童理解录像能够反馈现实世界的功能。在给儿童看录像过程中,还可以问儿童一些与自我有关的问题,引导儿童回答。例如,“这个小朋友是谁啊?”“他为什么在录像机(照片)里?”“这是什么录(照)的?”“他和你一样吗?”“你们两个的穿着一样吗?”等。这个活动会让孩子情绪愉快,对自我产生兴趣,并发展孩子的感知运动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多给儿童反馈,帮助其意识到自我的变化。自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的我”可能不同于“过去的我”。如个子会长高,能力会增强,让儿童懂得并不是“今天的我”是什么样,“将来的我”就什么样,引导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例如,教师和家长可以定期给孩子照一些照片,或者保存一些儿童在不同阶段画过的画等,标上日期,按照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展示给儿童看,孩子就会发现自己成长的足迹。

活动举例1:我的玩具熊在哪里?

活动目标:帮助孩子理解录像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功能。

适合年龄:2~4岁。

适合场地:室内。

活动准备:大彩色盒子、一个毛绒玩具熊、动画片片段、录像机、电脑。

活动过程:让孩子坐在儿童椅子上,给孩子看一段3分钟的动画片。在动画片开始前,对孩子说:“当你看动画片时,妈妈(或老师)将藏起一件东西,等动画片结束后你来找;但是在妈妈(或老师)藏东西的时候你不可以偷看,好不好?”等孩子理解意思之后就开始播放动画片。当动画片播放至1.5分钟时,将玩具偷偷地藏在一只彩色盒子里;妈妈(或老师)藏好玩具后回到孩子身边。藏玩具的过程中要确保孩子完全不知晓妈妈(或老师)的藏玩具行为。

动画片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内所发生事件的全过程通过录像机记录下来。动画片结束后,妈妈(或老师)说:“动画片结束了,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别的视频好吗?”接着在电脑上给被试回放刚刚的3分钟录像(摄像机事先已通过录像输出设备跟电脑连接好),当录像进展到妈妈(或老师)正在打开盒盖藏玩具的场景时暂停播放,如果孩子没有立刻寻找玩具,就问孩子以下问题:“这是什么?”“它现在在哪儿?”“现在由你来把它找到,好吗?”

通过引导孩子找玩具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录像可以反馈真实世界的功能,有助于促进孩子延时自我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活动举例2:我还是那个我吗?

活动目标:帮助孩子认识过去的我,理解自我在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性。

适合年龄:2~4岁。

适合场地:室内。

活动准备:动画片片段、录像机、电脑。

活动过程:让孩子观看动画片(时长3分钟),当动画片进行到1.5分钟时,妈妈轻轻拍拍孩子的额头,偷偷地在孩子额头抹一个红点。用摄像机记录3分钟内的全过程。动画片结束后给孩子回放刚刚的录像,当录像进行到孩子被抹红点(红点清晰地呈现在录像中)的部分时暂停录像。观察孩子有无立刻摘取头上标记或者说一些关于自己形象改变的话。若孩子没有明显反应,则向孩子提示性地问:“这是谁?(指着录像中的孩子)”“这是什么?(指着录像中孩子头上的红点)”“它(红点)现在在哪儿?”“现在把它(红点)擦掉好吗?”继续回放录像至3分钟结束,观察期间孩子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