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研究

第三节 4~6岁,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字体:16+-

【案例】

“我是高个子。”“我是男孩。”“我是妈妈的乖宝宝。”“我舞蹈跳得好。”“我的衣服很漂亮。”“我字认得多。”“我……”咦?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在干什么?原来老师让小朋友们说说“我是谁”,这绝对难不倒聪明的小朋友们,于是大家都争着抢着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个不停。老师问:“妮妮,为什么你说你的舞蹈跳得好?”“我妈妈和老师都是这样说的啊!”妮妮似乎有些不屑一顾地说。

【分析】

自我认知指个体认为自己是区别于他人和物体的独立个体,是个体与他人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我是谁”的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老师让孩子们说说“我是谁?”,其实就是在了解孩子对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幼儿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外部特征进行评价,如“高个子”“衣服漂亮”等,但随着年龄地增长,逐渐出现从认识外部行为逐渐向认识内心品质转化的倾向。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开始是依从性的,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把家长和老师的话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就像例子中的妮妮一样,问及她对自己评价的原因时,她就把老师和家长的话“搬”出来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用一个典型特征来描述自己,如一个爱玩足球的孩子可能称自己为“足球小子”,直到6岁,孩子们开始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自己。

【建议】

一、通过实践,让幼儿认识现在的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如自己多高、多重等)、心理特点(爱好、性格、能力等)、社会角色(如在幼儿园是一名学生,在家是父母的乖宝宝等)等。

(一)独自探索乐无穷

在孩子眼中,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那么新奇,那么有吸引力,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自由探索、尝试各种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激发他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另外,通过实践,儿童能够更加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能”与“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使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二)与同伴交往,学会跳出“我”看“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幼儿发展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的特点,这更影响了幼儿认识自己的客观性。要让孩子的思维从“我”中跳出来,需要学会“从他人的眼里看自己”。

在实际生活中,家长或者老师可以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同伴具有不同的经验背景,多让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一起游戏。由于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他们常常通过协商、合作、一方妥协等策略维持关系。在这过程中,孩子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评价和认识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学会跳出“我”看“我”。同时,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交往,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与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或者比自己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比较,比如,在吃饭时他可以发现比自己大的哥哥可以熟练使用筷子,比自己小的弟弟却不会用小勺喝汤,通过多次比较,孩子更加全面地、准确地认识自我。

二、通过成长足迹,让幼儿认识自我的发展性

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自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的我”可能不同于“过去的我”。如个子会长高,能力会增强,让孩子懂得并不是“今天的我”是什么样,“将来的我”就是什么样,引导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一)记录成长大事记

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唱歌,第一个绘画作品……人生充满了无数个第一次,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些有着重大意义的时刻。比如,可以用录像,也可以通过照片加文字叙述的方式记录每个经典的时刻,经常拿出来像讲故事一样让孩子听听自己成长的故事,这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无论在身体上还是能力上都在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收藏成长点点滴滴

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自我成长的不同方面,分门别类地按时间顺序记录其变化。例如,家长可以保存一些孩子写过的字、画过的画等,按照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能力的变化。或者在纸上描出孩子小手和小脚的大小,同样按时间累积起来,积累一定数量后,一起展示给孩子看,孩子就会发现自己身体成长的足迹。

三、通过成人客观评价,促进幼儿正确认识自我

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依存性,容易将成人的评价直接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所以,家长要客观评价孩子。

(一)言语评价要具体明确,做到有理有据

例如,孩子主动问老师好,您可以说:“宝宝真有礼貌,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不要用“你真乖”“你真棒”这样含糊的话表扬一下就结束,家长应该把表扬的理由说清楚。同样,当孩子犯错误时,要就事论事,忌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比如,乐乐是个淘气的孩子,有时会把小朋友弄哭。一旦乐乐与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家长要针对这件事对孩子讲道理,在问明原因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怎么做才是对的,要孩子知道,“知错就改”的道理,避免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就“从古到今”无休止地说个没完没了,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二)利用非言语表达传递恰当信息

言语沟通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而非言语表达(表情、语气、手势、目光等)同样能够传递成人对孩子的评价,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表达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与孩子沟通交流时,一种目光,一种表情,一个手势都会传递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通过非言语表达传递正能量。比如,牛牛平时比较淘气,坚持性较差,今天在玩“木头人”游戏时,他按规则坚持一段时间没有动,但后来看样子要蠢蠢欲动,老师在他又要开始“活跃”起来的时候,及时伸出大拇指,示意他刚刚做得真棒,同时投去鼓励的目光,让孩子认识到他自己能行。这样一方面让刚刚意志动摇的牛牛有了动力,能够继续坚持;另一方面,也避免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

四、针对自我认知特点,促进幼儿自我认知发展

(一)引导幼儿全面自我认知

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的自我认知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肤浅性,所以,家长要逐渐引导孩子从不同的方面认识自我,如从外貌、体能、数学能力、言语能力以及自己与父母关系、与同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二)抓住年龄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4~5岁是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迅速下降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年龄阶段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提高教师期望和师生关系,促进幼儿自我认知发展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过去和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学业成就、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等所做的预测性认知。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师生关系对幼儿的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幼儿的教师期望越高,幼儿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师生关系越好,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降低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教师期望和师生关系,促进幼儿的自我认知发展。

(一)提高教师期望,促进幼儿自我认知发展

第一,提高教师重视教师期望的意识。教师应丰富心理学知识,准确了解教师期望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敏感性,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师期望。避免对幼儿有负面影响。

第二,确立合理的教师期望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对那些能力比较强、招人喜欢的乖宝宝有较高期望,忽略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根据学生能力不同,当他们完成相应难度任务时,要及时鼓励,尤其是对于那些班级中在某方面能力稍弱、经常犯错误或者特殊的儿童,更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投去鼓励的目光、充满期待的表情等。

(二)增强师生关系,促进幼儿自我认知发展

第一,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学会倾听和欣赏,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通过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安全感、愉悦感,乐于与老师交往。

第二,创设互动情境,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同时重视情感交流和沟通,提高师生关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