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延时自我认知的研究范式源自经典标记测验,经典标记测验的实施程序是实验者在被试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地在其身体某一部位做标记(注意是被试自己不能直接可见的部位,一般采用额头或者鼻尖),标记的方式一般为“点红”;随后将一面镜子呈现在被试面前,引导其关注镜子中的形象,实验者在一旁观察被试反应。所采用的因变量是被试是否用手触碰标记。其逻辑假设是,如果婴儿能够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我形象而发现自身身体上的标记,则能够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将自己与环境中的其他客体区分开来的能力。波维内丽等对经典镜像标记测验范式做一调整,用延时反馈设施(录像和照片)代替镜子,对儿童延时自我认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采用的因变量指标是儿童通过看录像或者照片摘取标记任务的通过情况。其基本的逻辑假设是,儿童若能够通过延时反馈中提供的过去的自我事件(头上被贴以标记)信息推测出当前自己的状态(头上贴有标记),则说明儿童具备了将过去的我与当前的我作为同一个个体来认知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其自我意识获得了在时间上的延展性,也就是研究者们所说的“恒久自我”发展起来了。
以标记测验研究自我认知的方法一直为众多研究者所认可和沿用。根据所使用的反馈工具,延时自我认知测验有延时录像标记任务和照片标记任务两种方法。二者的基本逻辑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控制和操作步骤上有些不同。延时录像标记任务是在被试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其头上贴标记,将贴标记的全部过程用录像机记录下来。录像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①被试被贴标记前同主试一起游戏的场景;②主试偷偷地给被试贴上标记的场景;③被试被贴标记后同主试一同游戏的场景。短暂的时间间隔之后,主试回放录像并让被试观看,当影像视频进展到被试被贴标记的时刻暂停播放,观察被试反应(摘取头上标记或说一些关于自己形象改变的话)。短暂的时间后,若被试无反应则主试问一些提示性问题,如“那是谁?”“那是什么?”“它在哪里?”“能把它拿给我吗?”。若被试无反应则继续播放录像至尾,并再从头播放一遍,重复上述过程。照片标记任务是在被试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其头上贴标记,将主试给被试贴标记的这个关键性事件用照相机拍下来。照片的内容仅包括主试偷偷给被试贴上标记的场景。同延时录像任务一样,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向被试呈现照片,观察被试的反应(摘取头上标记或说一些关于自己形象改变的话)。一定时间后,若被试无反应则主试问一些提示性问题,如“那是谁?”“那是什么?”“它在哪里?”“能把它拿给我吗?”。在两类任务的优缺点比较的问题上,虽然并未有研究者对此进行过细致深入的探讨,但是从经验的角度考虑,虽然照片和录像都具备提供过去信息的能力,但是相对于录像,照片所提供的过去事件信息更少,因为照片仅能提供某一个时间点上所发生的过去事件的场景;而录像则能够提供某一个时间段内所发生过去事件的场景,由此看来,虽然两者优缺不能定论,但是无疑在延时自我认知研究中,录像任务所提供的过去自我信息更加丰富。然而,曾有研究者同时使用两种手段对儿童延时自我认知问题进行过研究,并未发现使用延时录像能够使儿童更多的通过任务。
很多研究者以延时标记测验任务测查了儿童延时自我认知能力,结果均发现,并非像研究者之前根据经验推理所设想的那样——在2岁之后(实时自我认知能力出现之后)儿童的延时自我认知便逐渐发展起来了,事实是到了3岁儿童仍不能顺利通过延时自我认知测验任务。虽然多个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果,研究者们仍然对该问题存有很多质疑。研究者质疑的最多的便是研究工具有效性的问题。研究者们认为,在以录像为手段的延时自我认知测验中,被试的不良表现很可能是由被试对录像功能的理解不足造成的。研究者们认为,如果儿童尚不能理解延时反馈媒介(照片或者录像)能够如实地反馈过去事件的信息,那么以照片或录像为反馈媒介的延时标记测验便无法真正地考察到儿童的延时自我认知能力。
不仅是儿童自我认知研究领域,在整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关于儿童对延时反馈媒介的理解能力的探讨颇多,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热烈探讨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专门用以形容儿童对录像反馈功能理解不足的新名词——“录像亏损”(“video deficit”)。
一部分研究者指出,在学步期儿童身上可能存在“录像亏损”的问题。在近期的研究中,一些实证的例子已经证明了在通过录像向学步儿童呈现实验材料的实验中,学步期儿童的表现水平下降了。在模仿实验和寻找物品的实验中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录像亏损”现象不仅存在于延时实验任务中,在实时录像与镜子的自我认知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婴儿对实时录像的自我认知要晚于镜子中的自我认知。
尽管支持“录像亏损”的证据很多,但是也有一些证据证明了24个月的儿童就能够充分理解录像反馈的功能。在某些情境中,以录像作为反馈信息的来源,该年龄段的儿童能够找到藏起来的物品。尽管在反复试验的过程中,他们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最起码在第一次试验中,他们成功地通过实时录像或者延时5秒的录像顺利找到了物品所藏的地点。研究者在一例以照片为延时反馈媒介的类似实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发现。自我认知测验任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寻找物品类实验(被试身体上的标记可以被看作是被藏起来的物品),因为在自我认知测验的任务中,被试同样不知道标记所在的位置。这样看来,以延时录像为手段对延时自我认知问题进行研究似乎并不会受到“录像亏损”的影响。
鉴于以往关于儿童“录像亏损”现象的争论颇多,而支持的观点和反对的观点各有一定的实证证据支持。因此,对于在延时自我认知测验中到底存不存在“录像亏损”的影响这一问题仍需对其做进一步的考察和探讨。
对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是确立有效的延时自我认知测查工具。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横向设计,验证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研究工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