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研究

四、讨论

字体:16+-

(一)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指标的确定

使用标记任务中标记的指认作为自我认知的发生指标由来已久。本研究中,将儿童在观看延时录像所反馈的过去自我事件(额头被贴标记)信息时,或在观看到过去事件后被要求将标记找到并拿下来时,出现的试图摘取自己头上标记的行为作为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标志。其中,要说明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使用延时录像而不是照片作为反馈媒介

本研究中,使用延时录像而不是以照片作为延时自我认知测查工具中提供有关自我过去信息的媒介,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相比于照片,录像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有关过去事件的信息。照片只能截取过去自我事件信息的某一个片段,而录像可以再现整个过去自我事件,使过去自我信息的再现更加明确;第二,录像易于控制,且不易导致被试对实验过程的敏感。如果使用照片作为过去自我信息的反馈手段,则需要实验助手在主试给儿童头上偷偷贴标记的过程中,选取最为恰当的时间,拍下主试正在给儿童贴标记的情景,由于实验助手需要面对被试拍照,这一突然的举动很可能引发被试对实验程序的敏感,从而影响实验结果。鉴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使用延时录像而不是照片作为反馈的媒介。

2.选用前额作为标记位置

关于儿童自我认知标记于面部的代表性问题曾引起争论,但是已有研究证明了头面部标记的代表性。马克等在研究中采用使用特制的儿童座椅,使被试无法看见自己腰部以下部分,使被试只能通过镜子或者实时录像看到自己腿部或者头面部的标记,实验结果证明,并非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标记贴于头面部会给被试带来更多的信息,而这种头面部标记摘取作为指标的自我认知测验所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儿童自我认知的一般水平,事实证明,标记位置并不会给自我认知测查结果带来差异,腿部标记组儿童被试同头面部标记组儿童被试的自我认知成绩并无显著的差异。由于头面部标记的便利性和良好代表性,本研究仍然采用头面部标记的方法。“点红测验”是儿童自我认知的经典范式,以“擦去鼻子上的标记”作为儿童自我认知的发生指标由来已久,但是本研究采用额头贴纸而不是“红鼻头”作为自我指向标记,主要是考虑到被试年龄比镜像自我认知中被试年龄更大一些,可能对外来的刺激更加敏感,因此采用有头发的前额作为标记位置,以消除被试对标记的敏感。

(二)儿童延时自我认知测查工具有效性分析

鉴于以往研究对将以录像为反馈媒介的标记测验作为儿童延时自我认知测查工具的合理性的诸多争论,本研究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惊现玩具”任务,通过该任务首先对以录像为反馈媒介的标记测验作为儿童延时自我认知测查工具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31~42个月幼儿能够在“惊现玩具”任务中有良好的表现,绝大部分的幼儿在未经提示和训练的情况下迅速找到玩具所在位置。对以往部分研究者所持有的“两三岁的幼儿在对录像能够反映过去现实这一点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似乎给出了明确的否定。

而研究者们的另外一点质疑,就是在与儿童玩“藏和找”的游戏过程中,玩具作为被试在观看录像之前见过的事物与之后的延时自我认知任务中突然出现的标记不能作为平等的实验条件,导致很多研究结果让人质疑。因此,本研究中没有采用普通的“玩具位置”任务,而是采用“惊现玩具”任务,使玩具和标记都是在其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条件下,通过延时录像将相关的信息反馈给被试。因此,可以说“惊现玩具”的任务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儿童对录像反映过去现实的功能的理解。

综上,通过对各个年龄组儿童被试在玩具位置任务表现的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31~42个月的儿童能够通过观察录像顺利找到其从未见到过的玩具,即便第一次没有顺利找到藏起来的玩具,稍加提示或训练也能够准确迅速地找到玩具。按其之前的推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此年龄段的儿童已经能够正确理解录像可以反映过去事件的功能。因此,从实验结果来看,使用录像作为儿童自我认知能力跨时间稳定性获得的测查工具不存在所谓“录像亏损”问题。本文中所使用的以延时录像为提供个体过去自我信息的反馈媒介的测查工具具有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