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试
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的婴儿保健卡中随机抽取15个月的健康婴儿,最后确定15名婴儿为被试(男婴7名、女婴8名)。所有婴儿都是独生子女。
(二)实验工具
一面镜子(40cm×60cm),一盒红胭脂,三张五寸照片(两张同年龄同性别婴儿照片、一张婴儿自己照片),一只玩具熊;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记录表;一部索尼摄像机。
(三)实验程序
实验在婴儿家中进行,每周1次,每次1小时。由两名经过培训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担任主试,一人录像,一人对婴儿测查。在婴儿进入15个月第1周开始,至23个月第4周止,每名婴儿按各自出生日期安排实验进度。实验前两名主试去婴儿家庭一次,向母亲解释实验程序,请母亲填写允许婴儿参加的同意书和婴儿基本情况资料;与婴儿熟悉,以消除其对陌生人的焦虑;进行前测,确保所有婴儿均未获得自我认知能力。实验前,主试请母亲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不要提示孩子,直到实验任务完成。
点红实验任务。给婴儿5分钟时间在镜前自由活动,接着主试拿走镜子。主试假装给婴儿擦脸,在婴儿鼻子上点一个红点。和婴儿玩1分钟,确保婴儿在镜前的行为与对红点的敏感无关。再将镜子摆到婴儿面前,看婴儿90秒内对镜像的反应。主试轻轻敲打镜子,说“看这儿、看这儿”,吸引婴儿对镜像的注意。主试和母亲都站在镜子边,确保她们的映象不会出现在镜中。如果90秒内婴儿看镜子,摸自己的鼻子或口头说出一些关于自己形象改变的话则为认知者;没有明显身体移动,凝视镜子,但没有指鼻子的动作为不确定者;没有表现出以上任何行为为未认知者。为消除练习效应,在婴儿具有自我指向行为后,每两周更换一次红点位置(鼻子、额头、下巴等位置)。已有研究表明,红点位置不会影响婴儿的自我指向行为。
在国外已有研究中,有的以90秒作为婴儿看镜子的时间标准,有的以30秒为标准。考虑到本研究需考察婴儿自我认知行为变化的详细信息,因此将婴儿看镜子时间确定为90秒的长标准。
照片实验任务。要求婴儿从三张同年龄同性别的婴儿照片中确认自己的照片。为排除偶然做出正确选择的可能性,请婴儿看3次照片,随机将婴儿自己的照片放在左、中、右位置。参照克里奇等的照片任务标准,本研究认为如果婴儿三次中有两次指出、或用言语准确标示自己的照片为认知者,其他情况为未认知者。为消除练习效应,每周为婴儿照一张新照片,同时更换其他两名婴儿照片。
玩具位置实验任务。婴儿坐在椅子上,将镜子摆到婴儿面前。主试轻轻敲打镜子,说“看这儿看这儿”,吸引婴儿的注意。婴儿看镜子时,主试悄悄放低一个玩具,悬挂在婴儿头后。如果婴儿回头寻找玩具,用手指或将玩具拿到自己手里为认知者;如果婴儿不回头寻找玩具为未认知者。
为平衡顺序效应,每次实验按拉丁方顺序安排三个任务。
(四)行为编码和数据处理
请两名不明实验目的和被试年龄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人员作为评分者,独立观看录像带,根据录像记录对婴儿三个任务下的视觉自我认知行为进行编码,计算评分者信度。评分者信度分别为,点红任务0.91、照片任务0.90、玩具位置任务0.97。
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0.0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