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研究

三、研究结果

字体:16+-

(一)18个月婴儿的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基本结果

41名婴儿在18个月的依恋安全性的描述统计分析见表9-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18个月婴儿的依恋安全性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婴儿的依恋安全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678,p>0.05)。

表9-1 婴儿依恋的描述统计量(N=41)

依恋类型分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儿童的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的相关系数而得出的。按照儿童依恋行为分类(中文修订版)指导说明,落在三十三百分位上的分数通常是0.3~0.35之间。本研究以0.35作为划分安全性高低的分组点,这41名被试中有28名(68.3%)是高安全性依恋儿童,有13名(31.7%)是低安全性依恋儿童,这与以往对婴儿依恋类型的划分标准基本一致。

(二)母婴依恋与自我认知的相关分析

对婴儿依恋和三次自我认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依恋与三次自我认知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体见表9-2。

表9-2 依恋与三次自我认知的相关分析

注:**代表p<0.01

(三)母婴依恋安全性不同的婴儿自我认知的总体发展趋势

为了考察依恋安全性不同的婴儿自我认知的总体发展趋势,对高低依恋安全性婴儿三次实验中的自我认知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依恋安全性不同的婴儿在三次自我认知实验中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见表9-3。

表9-3 依恋安全性不同的婴儿的独立样本t检验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从表9-3中可以看出,依恋安全性不同的婴儿的自我认知水平不同,低依恋安全性婴儿,在第一次实验中的自我认知得分也相对较低;从整体来看,18~24个月这一段时间,高低依恋安全性的婴儿的自我认知都在上升,但是高依恋安全性婴儿的自我认知得分始终高于低依恋安全性的婴儿。

进一步通过散点图来描述这一变化趋势,见图9-1。

图9-1 初始依恋安全性不同的个体自我认知发展趋势

(四)母婴依恋安全性对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预测作用

婴儿自我认知在总体上是逐渐上升的,就个体而言,发展趋势不一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为了考察依恋安全性对于个体自我认知发展的预测作用,在研究3的3.2的全模型中除了定义第二水平的预测变量性别外,还定义了依恋安全性对个体间差异的预测作用。因此,含有第二水平预测变量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β0=γ00+γ01(性别)+γ02(依恋安全性)+μ0

β1=γ10+γ11(性别)+γ12(依恋安全性)+μ1

从固定部分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第一水平的截距,在控制性别和初始依恋安全性分数后,即依恋安全性分数等于0的女生组,初始自我认知的均值为γ00=2.4041,初始状态男女婴儿自我认知的均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γ01=-0.8365,SE =0.3838,t=-2.180,p<0.05);初始依恋对初始的自我认知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γ02=0.9200,SE =0.1865,t=4.933,p=0.000),即依恋安全性越高的婴儿,18个月时的自我认知水平越高。对于第一水平的斜率,在控制性别和初始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后,从18~24个月这一段时间里依然有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γ10=1.5824,SE =0.1683,t=9.404,p=0.000),另外,在18~24个月这一段时间,男女婴儿自我认知的上升速度差异不显著(γ11=0.3463,SE =0.2102,t=1.648,p=0.107),依恋安全性分数高低对婴儿自我认知的上升速度也无显著的影响(γ11=-0.1079,SE =0.1107,t=-0.975,p=0.336)。见表9-4。

表9-4 性别和依恋对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

注:*代表p<0.05;***代表p<0.001

从表9-4中随机部分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考虑了性别和初始依恋安全性分数对个体之间发展差异的影响外,截距(F=0.9124,χ2=99.2885,p=0.000)和斜率(F=0.1466,χ2=54.4067,p<0.05)的个体之间差异仍然显著。但是较之前有了明显的下降,截距的随机变异从模型2的2.0649下降到模型3的0.9124,下降了55.81%,说明性别和依恋安全性解释了个体间截距变异的55.81%;斜率的随机变异从模型2的0.1743下降到模型3的0.1466,下降了15.89%,说明性别和依恋安全性解释了个体之间斜率变异的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