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动学生学习一种外语,必须提升他们学习外语的动机。学习动机包含学习者的学习愿望、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身的努力[1]。尼古拉斯(Nicholas)、赖特本(Lightbown)和斯帕达(Spada)认为,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态度,语言学习可以是丰富自身的过程,也可以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憎恶。如何提高非华语幼儿学习中文的动机,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引导[2]。因此,学习的内容必须配合幼儿的学习经验,学习活动要有趣和多种多样,配合有效的学与教策略,提供成功的经验,增强他们对外语学习的信心等,都是促使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汉语的方法[3]。
一、让幼儿了解语言与生活及文化的关系
若幼儿能与本地的孩童结为朋友,通过学习中文从而在生活中认识本地小区,相信能引发幼儿强烈和积极的学习汉字的兴趣。相反,若幼儿只为满足师长的期望而被动地学习,不但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也不能持久,渐渐地会对学习中文生厌。教师如能让幼儿了解学习语言与他们生活上的关系,相信能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例如教授跟食物有关的主题时,教师可设计到超级市场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幼儿通过选购食品,学习有关食物的名称及购物时所能运用的日常生活对话等。当农历新年快要到来时,教师也可展示相关的节庆食物或吉祥物,例如糖莲藕、糖冬瓜、红包、春联等,通过亲身品尝贺年食物和布置教室,让幼儿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相信能刺激幼儿学习中文的积极性,保持学习中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为幼儿订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若幼儿能了解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学到什么、学到这些知识又能够做到什么,教师对他们的期望等,将能更投入课堂的学习,朝着学习目标不断迈进。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的学习进度,帮他们订立短期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例如在部件识字活动后,教师要求全班幼儿寻找包含重点部件的字词,部分能力较高的幼儿能迅速找出这些部件,于是教师可以请这些幼儿进一步思考他们曾经学习或生活上见过的包含相同部件的字词,并在习作上书写出来。除了教师为幼儿订立学习目标外,教师也可帮助幼儿自定学习目标,以发展他们自我监控学习进度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心理词汇书写活动时,教师并没有明确要求幼儿书写心理词汇的数量,幼儿可按兴趣和能力书写。据课堂观察所得,部分小肌肉控制能力稍弱的幼儿,他们在尝试书写笔画较繁复的字词时,例如“谢谢”、“对不起”和“苹”字,会根据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字词进行仿写。在书写的过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书写的字词跟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字形不同时,会主动取下黑板上张贴的字卡,并置于自己跟前,仔细观看字形结构,以修正自己的书写错误。由此反映,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能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自我监控,自发的学习。
三、通过协作学习,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
由于外语口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若能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协作学习,相信能提高幼儿学习中文的动机。小组活动是指一定数量的学习者,为着一个学习任务,每位组员根据自己在组别中所担任的角色,通过讨论和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4]。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难免对学习产生焦虑。教师可安排幼儿跟同侪合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通过互相支持和分工合作,共同应付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在限时内完成学习任务),减轻学习焦虑,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任务可跟教材相关,且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具适当的难度和挑战性。例如教授《头肩膝盖大脚趾》一文时,学生学习有关身体的心理词汇后,教师展示一张经简化后的药物说明书(见图5.33),说明书的内容如下:
图5.33 药物说明书
幼儿通过分组活动,找寻说明书中有关身体部位的字词。由于说明书中部分字词较艰深,幼儿或会受到这些字词干扰,未能选出相关字词;或见到大量汉字时便感到焦虑。因此,教师可先邀请认字能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如何找寻有关身体部位的字词,引起其他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请认字能力较弱的幼儿将字词读出来,或指出这些字词即自己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借此加深幼儿对相关字词形音义的联系,建立对学习和认读汉字的信心。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的难度设置得合适,能让能力较高的幼儿,借着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带来成功感,同时也能加强能力较弱幼儿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四、适时回馈促进学习
非华语幼儿来港需面对文化的冲击和语言不通等问题,若希望他们能愉快地学习中文,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应把握幼儿每个学习机会,欣赏他们为学习所付出的努力,对他们的学习表现给予适当的回馈和赞赏。例如当幼儿能自发地书写汉字时,教师可大加赞扬,而避免就幼儿书写的汉字是否工整,是否按笔顺书写而大肆批评。
[1] 许幼青、郑灵珍.浅谈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35(1):108-109.
[2] Nicholas, H., Lightbown, P.M.& Spada, N.Recasts as Feedback to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 2001, 51(4): 719-758.
[3] 罗嘉怡、谢锡金.学习动机与第二语言学习[A]. 见:谢锡金、 祁永华、 岑绍基.非华语学生的中文学与教:课程、教材、教法与评估[M]. 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1:182.
[4]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2-53.